臺灣垃圾車音樂〈少女的祈禱〉你聽過哪幾種?「新輕音版」街頭登場!
本篇字數:1,760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2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1,760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某天吃完晚餐,走在新北的街頭,聽到熟悉的垃圾車旋律一響——咦?怎麼好像和記憶中的聲音不太一樣!
仔細一聽,這個版本不僅聲音輕巧,還在後半拍加上了和弦伴奏,變得更精緻了!上網查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版本是 2022 年新推出的「新輕音版少女的祈禱」。
眼尖的朋友一定發現了藏在名字中的玄機:「新輕音版」?所以說,垃圾車的〈少女的祈禱〉有其他版本嗎?
首先,先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臺灣的「垃圾車文化」~
目錄
Toggle臺灣經過了數十年的政策推行及民眾配合,現在已經是全世界垃圾回收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了!相較於國外將垃圾集中在統一地區,臺灣有「會唱歌的垃圾車」,讓民眾只要一聽到垃圾車音樂,就下意識地反應開始收垃圾——要去倒垃圾啦!
而隨著垃圾車音樂漸漸普及,似乎就連等垃圾車都衍生出一門學問來了。就好像 P 編的阿嬤還曾教過 P 編:因為每天垃圾車來的時間不盡相同,所以我們更要「透過音樂辨識垃圾車的遠近」!好比說,傍晚第一次聽到音樂,還先不用急著出門,「因為垃圾車大概還有 20 分鐘才會開到我們家這條路上啦!」
多虧了有音樂的幫忙,才讓倒垃圾變得更加從容 d(d'∀')
臺灣的垃圾車音樂最常見的有兩首,分別是:貝多芬〈給愛麗絲〉(Für Elise,1810)以及巴達捷夫斯卡〈少女的祈禱〉(Modlitwa dziewicy,1856)。
今天 P 編想為大家帶來的,就是第二首〈少女的祈禱〉的更多介紹啦~
雖然要說的是垃圾車音樂,但還是要不免俗地介紹一下原曲!
鋼琴小品〈少女的祈禱〉,作曲家為波蘭的特克拉.巴達捷夫斯卡-巴拉諾夫斯卡(Tekla Bądarzewska-Baranowska),生於 1834 年,在 27 歲時因病早逝。作為一位未受過音樂教育的業餘作曲家,她創作了許多鋼琴小品,也都曾流行一時,然現今只有鋼琴曲〈少女的祈禱〉廣為流傳。
這首曲子的架構簡單:由前奏、一段主題和四次變奏所組成,其中並沒有使用複雜的作曲技法;但一再反覆簡單好聽的旋律、難度中等的編曲,使其在當時 19 世紀的沙龍大受歡迎。
聽完了原版的〈少女的祈禱〉,你一定也會很困惑——它是如何變成垃圾車音樂的呢?
這個故事目前還眾說紛紜,但〈少女的祈禱〉最早出現在臺灣街頭,可追溯至 1960 年代:當時垃圾車大多為日本原裝進口,並且裝有擴音喇叭。因此,有人便推測這些垃圾車在進口時,即配載著日本用於火車進站時的所播放的「音樂盒版少女的祈禱」。
到了 1990 年代,隨著聲音擴大技術的改良,臺灣的詰富電子廠參考了日本 EPSON 公司製作的音樂,並加以改良,使得音色變得更加溫潤,即成了常見的「合音版少女的祈禱」。合音版加上了類似於爵士樂的「走路低音(Walking Bass)」的伴奏,使得音樂聽起來活潑而愉快。
到了 2000 年代初期,詰富電子廠更推出了「圓滑版少女的祈禱」,漸漸取代了原本的合音版。圓滑版雖然只有單旋律,但加上了更多的殘響,使得聲音如其名,變得圓滑、渾厚。
到了 2022 年,詰富電子廠委託鈴懿樂器行,製作了新的垃圾車音樂,並命名為「新輕音版少女的祈禱」。特色是使用了更高音域、更空靈的合成效果,並且不呆板地在弱拍(第二、四拍)加上了和弦伴奏,這段輕柔而夢幻的輕音版少女的祈禱,很快地被應用在許多新的垃圾車上,為臺灣的街道帶來了更加輕快的新聲音,倒垃圾的心情也似乎有所改變了呢!
聽完了這麼多版本的垃圾車少女的祈禱,有沒有覺得好像每一段都似曾相識呀?
來自遙遠歐洲的古典音樂,想不到也趁你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滲入了你的生活中了!在那些看似平庸無奇的日子裡,也記得把耳朵打開來,聽聽生活周遭的各種音樂——一個不小心,說不定會發現更多有趣的音樂喔!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找到更多音樂:《不是缺少音樂而是缺少發現?口袋音樂地圖全攻略!》、《想在吵雜的都市裡提升專注力?Pepita Sandwich 幫助你建立聲音綠洲!》※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