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代音樂與詩作的極致結合!柯普蘭 x 狄金森歌頌自然萬物的澄澈之作

本篇字數:3,620 字閱讀時間:6 分鐘

當旭日冉冉東升時分來到,大地染上一片金黃,森林、山丘、蟋蟀、花兒,皆是構成這幅景緻的一部分;當大地甦醒之時,必然也是萬物甦醒的時分,那些生氣勃勃的樂音紛紛來到,有鳥兒啁啾、有溪水潺潺、有松鼠嬉戲之聲……

如同大地的那片金黃一般,這些大自然的聲音,彷彿架構出一幅和諧的「音畫」。

美國 20 世紀現代音樂的代表作曲家柯普蘭,也曾經畫出一幅讚頌自然萬物的「音樂之畫」——他拾起了詩人狄金森的詩,用畫筆將其填上了新的聲音色彩。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欣賞這幅歌頌自然萬物的澄澈之作吧!

來自同一塊土地,截然不同的生命故事——詩人狄金森與作曲家柯普蘭

儘管一同編織了一幅「音樂之畫」,然而,說起兩人的故事,除了同樣由生長於美國,其實並未有太多共同點——相隔二十年,「她」和「他」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

她,表面上,與一般的中產階級婦女沒有什麼不同,束緊腰間的馬甲,撐起一件件華麗的蓬蓬裙,穿梭於富貴人家的社交聚會中;每當夜幕低垂時分,卻又化為筆桿的奴隸,在自己的房間中編織充滿幻想色彩、不被現實拘束的文字。這樣的日子持續到了她的 28 歲那年——她決定逃出社交圈,專注筆耕。但聰明的她,深知劇烈地改變會受到家人、社會的異樣眼光看待,於是她靠著「淡出」——不著痕跡、漸漸地遠離原本的生活圈——逐步實現自己的理想。

她就是美國著名的詩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詩人狄金森。圖/wikipedia

做出改變的狄金森,產量大幅提升。這些足不出戶的日子裡,她直視生命神秘與痛苦,以凝鍊、看似平實卻又深含寓意的文字為長;而在標點符號和句法的使用上,則跳脫傳統的用法,獨樹一幟。

 55 年的歲月中,狄金森創作了將近 1800 首詩,然而,這些詩作在她生前發表的數量卻屈指可數——許多現在有名的作品,都是在她過世後,由她的兩位好友:分別是美國編輯和作家梅柏(Mabel Loomis Todd,1856-1932)與當時有名的文學評論家希更生(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n,1823-1911)共同整理出版。因此,儘管活在 19 世紀,狄金森直到 20 世紀才受到世人的認可,也有「20 世紀現代派詩歌先驅」的稱號。

有著「美國作曲家元老」(the Dean of American Composers)之稱的柯普蘭(Aaron Copland,1900-1990),儘管一生從未接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卻深深影響了美國的現代音樂。有別於狄金森的「足不出戶」,這位作曲家可說是「大玩特玩」—— 21 歲時,在家人的支持下,柯普蘭前往法國巴黎學習作曲。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戰勝的法國巴黎成為歐洲的藝術中心,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聚集於此地,柯普蘭因此接觸到了史特拉汶斯基、拉威爾等人,啟發了他當時正茁壯的音樂莖蔓。

作曲家柯普蘭。圖/wikipedia

在此之後,柯普蘭也遊歷歐洲各地如羅馬、薩爾茲堡、倫敦等,廣泛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養分。身在外地的他,儘管浸淫在不同國家的音樂,終不忘追尋故國的聲音。透過不斷的實驗,融合不同元素於音樂中,如宗教音樂、十二音列、爵士樂、民謠、流行音樂等——最終,他找到了屬於他的「美國音樂」。

本各自獨立,卻自成一幅巨製的畫——柯普蘭《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

詩人狄金森與作曲家柯普蘭,儘管兩人年代、生命經歷截然不同,卻於藝術中交會。兩條看似平行的線的交點,不得不說說一首創作於 1863 年的詩:

狄金生〈馬車〉。圖/wikipedia

狄金森的〈馬車〉(The Chariot),意外地在 86 年後復甦——一切都源於一次偶然,柯普蘭看見了這些文字,不看還好,一看就不得了柯普蘭深深受到狄金生那形狀不規則、不被傳統束縛的詩句,以及文字中蘊藏的情感及力量所吸引。於是,1949 到 1950 年,人在紐約的柯普蘭便決定以狄金生的詩詞為文本,創作一系列的聲樂作品。他從中挑選了十二首詩篇,其中題材涵蓋自然、愛情、死亡及永恆——這些歌曲乍看各自獨立、可以分開演唱,然而作者在寫上最後一顆音符之後,卻希望十二首歌曲可以被完整演出:

藝術歌曲《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twelv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首次演出於 1950 年,由柯普蘭親自演奏鋼琴。柯普蘭《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不僅是狄金森詩詞的音樂改編中最為人稱道的作品,也是柯普蘭聲樂作品中最有名的曲目之一。因此,在 1958 至 1970 年間,柯普蘭又從《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挑選了其中八首歌曲(第 1、2、4、5、6、7、11 及 12 首)譜寫成管弦樂伴奏的版本,所以如果上網搜尋這套作品,跳出來的結果有的是八首詩、有的是十二首詩,也就情有可原了!

p.s. 如果你要說的是為聲樂與鋼琴所作的藝術歌曲,請說「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才是正確的喔!

藝術歌曲《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圖/Amazon

在古典音樂中,藝術歌曲以德文、法文最常被演出,以英文創作的藝術歌曲相對比較少。柯普蘭選用了狄金森的詩作,並善用和弦、節奏等元素體現對應的歌詞含義,使音樂既完美配合詩句的意境,又不失柯普蘭的音樂風格——如此完美的現代音樂與詩作結合,也影響了許多美國現代的作曲家。

「她」不僅是孕育萬物的起源,也是藝術歌曲的開頭

而這首藝術歌曲的開頭,柯普蘭巧妙地化用了自然萬物的母親——大自然

自然中的山林、河川、土地,無一不提供所有生命最豐沛的滋養,不論是巨大的樹木、還是微小的花兒——一切生命的起源,皆成為美好的大自然。以質樸溫和的降 E 大調為底,再以「相當緩慢」(Quite Slow)作為表情術語,柯普蘭以〈大自然,最溫柔的母親〉(Nature, the Gentlest Mother)作為十二首藝術歌曲的開頭,回應撫育出世間萬物的大地,是不是頗富哲學寓意呢?

在十二首歌曲中,這首〈大自然,最溫柔的母親〉有長度最長的鋼琴前奏,描繪澄澈的自然景象,緩緩地為整套藝術歌曲揭開序幕。隨著音樂的流動,柯普蘭配合歌詞的意境,以不同的鋼琴音型模仿鳥兒啁啾、松鼠在林間跳躍的畫面,使得整首藝術歌曲充滿栩栩如生的畫面感——彷彿眼前即是一片綠意盎然的山林;而和藹的大自然作為萬物之母,正溫柔地輕吻著、哄著萬物入眠。

聽完了這首〈大自然,最溫柔的母親〉,還覺得意猶未盡嗎?那這場音樂會將會非常適合你——

今年,在和煦的六月份,歌劇女皇喬伊斯.狄杜娜朵(Joyce DiDonato,1969-)將在音樂會《伊甸園》演出中,帶來這首柯普蘭《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中的第一首〈大自然,最溫柔的母親〉。

邀請你揮開塵世煩擾,一同徜徉於來自美洲大陸的自然美好!

🔸🔸 歌劇女皇喬伊斯.狄杜娜朵《伊甸園》演出資訊 🔸🔸

🌟什麼時候聽?2024/06/06 (四) 19:30

🌟哪裡可以聽?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我想去買票→https://npacwwy.tw/t01VbvzF

⚡另外,音音有代誌的粉絲有福啦🤛🤜

選取票價及座位後,下拉折扣選項選取【推廣合作夥伴】方案

輸入優惠代碼【ininmusicEDEN】,即可享購票85折優惠優惠😆

註一

  •  買皓雪(2017)柯普蘭《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之分析與詮釋。

參考資料

  1. New Grove Music Online, “Copland, Aaron” 
  2. Britannica, “Aaron Copland” 
  3. Song of America Song of America, “Nature, the Gentlest Mother
  4. 買皓雪(2017)。柯普蘭《十二首艾蜜莉.狄金生的詩》之分析與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演唱奏組學位論文 

※本文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委託,音音有代誌執行製作※

張佩琪
Author: 張佩琪

2024 春實習生。學音樂的人。和小豬佩奇(佩佩豬)撞名。 喜歡古典音樂、J-POP,還有諧音笑話;不喜歡會把水壺和食物放在鋼琴上的人。

張佩琪
2024 春實習生。學音樂的人。和小豬佩奇(佩佩豬)撞名。 喜歡古典音樂、J-POP,還有諧音笑話;不喜歡會把水壺和食物放在鋼琴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