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谷裡的孤寂迴盪,到音樂節的人間煙火——斯洛伐克傳統樂器「伏加拉」

本篇字數:2,286 字閱讀時間:4 分鐘

位處斯洛伐克(Slovensko)首都布達迪斯拉發(Bratislava)東北方的城市凱日馬羅克(Kežmarok),每年夏天都會舉行為期三日的歐洲民間工藝品節(Kežmar EĽRO)。其中,最為人矚目的不外乎是與成人等身斯洛伐克傳統樂器「伏佳拉」(Fujara)

伏佳拉,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文化遺產,又被稱作斯洛伐克民間樂器的「女王」,是古時牧羊人的樂器。走過多個世紀,如今,重新吹響那平靜柔和的樂音!

一片草原,一群羊,以及一個孤單的牧羊人

伏家拉過去用於牧羊 圖/Pinterest.com

「伏佳拉」起源於斯洛伐克中部,發明時間眾說紛紜,如今人們普遍以 12、13 世紀為通說。據說,伏加拉一開始為「功能性」的樂器,是遠離家鄉的牧羊人,在長途旅途中,透過吹響伏加拉那模擬自然界中環境音效—冒泡的泉水、潺潺的溪流、沙沙的樹葉、呼嘯的風聲等音色,增進羊群食慾,還兼具安撫、舒緩羊群情緒的功效!

伏加拉的音色深沉、略帶憂鬱,牧羊人在吹奏的同時,也藉此抒發離家的思鄉之情,樂音迴盪於山谷中,訴說無人可傾聽的心事。

斯洛伐克傳統樂器伏家拉(Fujara) 圖/Filovci.sk

直至 19、20 世紀,伏加拉才從實用性功能轉為具藝術欣賞價值的表演,也從原先牧羊人表達的沉思、憂鬱,加入歡樂、幸福的表達方式。此外,人們也發現伏佳拉柔和的低音搭配緩慢的旋律,不僅可以安撫羊群情緒,對人體也具有放鬆心情的實際功效!因此,伏加拉也被應用於精神疾病之音樂治療

行動刻不容緩!保護傳統民間藝術「伏加拉」

伏家拉音樂家克萊門特 圖/Winne Clement

伏佳拉是傳統斯洛伐克木管樂器,音域直達四個八度,樂器主要分為兩部分—長約 160 到 200 公分的中心管,以及約 50 到 80 公分的較短管。

演奏時,表演者以站立姿勢吹奏,將上半部管身靠在胸腹上,下半部管身則輕靠於右膝。左手除了要握持住管身外,左手中指需控制樂器最上方的音孔;右手食指和中指則分別負責樂器第二和第三個音孔的控制。伏加拉由表演者吹口吹進氣體,讓管腔內的氣柱自由振動發聲,除了透過音孔來改變音調外,還可利用呼吸控制音色的變化

伏加拉指法 圖/Fujara Flutes by Winne Clement

然而,隨著進入現代化社會,工業化的推進使得傳統農業及畜牧業漸漸式微,牧羊人的減少連帶影響伏加拉的傳承,有能力製作、演奏伏加拉的人口仍舊屬於少數;時間推移,斯洛伐克傳統文化岌岌可危。

幸運的是,伏加拉的保存在 2005 年獲得重生的轉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註解﹞於當年 11 月將「伏加拉及其樂曲」( Fujara and its music )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中,充分顯示國際對於斯洛伐克傳統知識與技術傳承的重視,以及伏加拉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價值!

近年伏加拉被越來越多人關注,每年學習伏加拉的音樂學子也越來越多 圖/fb粉專 Slovak School

名匠 X 音樂家!工藝師費羅的精采斜槓日常

知名伏加拉工藝師費羅 (Michal Fiľo)圖/ÚĽUV

伏加拉的製作,一點都不輕鬆容易!光是一開始將楓木或接骨木木材靜置至乾燥,便需等待一年半,從木材的準備到完成上色,一把伏加拉的實際製作需耗時數百小時,待製作完成,需經過長達兩年的耐心等待!但若追求音色和品質,十分考驗匠人的耐性,半點急不得。

說起製作伏加拉的斯洛伐克第一把交椅,就不得不提到斯洛伐克知名工藝師費羅 (Michal Fiľo)!具備民間藝術碩士背景的費羅,著有《伏加拉》一書外,擁有長達 40 年的伏加拉製作經歷,並曾於 2002 年以伏加拉為作品,並在超過 150 位的一眾能人巧匠中脫穎而出,摘下斯洛伐克一年一度「歐洲民間工藝品節」 (Kežmar EĽRO)第 22 屆「工藝之王」殊榮。

白天,費羅以工藝師身分參與其中;但當夜幕低垂,他就會轉換身份,在「歐洲民間工藝品節」 音樂節變身為伏加拉演奏者!雙重身分無縫切換,足夠幸運的觀眾,便有機會在活動中,一睹這位以伏加拉月首身份,代表國家歡迎梵諦岡教宗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訪問斯洛伐克的演出!

伏加拉能於 2005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名冊且被世界上更多人關注,費羅絕對功不可沒!

音音旅遊團帶你飛!踏上傳統文化尋訪之路

知名伏家拉工藝師及音樂家費羅 (Michal Fiľo) 圖/Filovci.sk

依官方公告,明年,「歐洲民間工藝品節」日期將落在 2024 年 07 月 12 日至 07 月 14 日,若有機會到訪,不妨睜大雙眼找找是否有伏加拉和費羅的蹤影!

等一下!想飛中歐,機會這不就來了嗎?

✈音音旅遊團即將帶大家出發啦✈
最新資訊將會登陸在我們的官網臉書,Coming soon……

※如果你很喜歡薩提帶點可愛的古怪,你肯定也會想看看約翰凱吉的故事!傳送門在這:《超反骨音樂家約翰‧凱吉!竟寫出史上最安靜的音樂?》※

參考資料

  1. Fujaraflutes, unique sound sculptures made by Winne Clement,“Fujara
  2. Folkart Slovakia,F U J A R A overtone bass flute
  3. Bakalářská práce,Fujara – symbol slovenskej ľudovej hudby
  4. TOWN OF KEŽMAROK,Michal Fiľo
  5. Wikipedia,Fujara
  6.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伏佳拉,牧羊人長笛音樂
  7. 維基百科「富吉拉笛

﹝註解﹞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中譯全名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作 UNESCO)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非物質文化遺產

    又可稱無形文化資產或無形文化財產,簡稱非遺,分為五大面向,包含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及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實踐、傳統手工藝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若認定對某地區文化傳承有重要意義的行為或表現,則會透過評選,將之列入名錄中,以提升國際對該文化之意識及尊重,並進行援助與保護。

    自 2001 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每兩年評選一次。但自2008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不再每兩年公布一次名單,而改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代替之,2008年,新名錄公布的第一批名單即為2001 年、2003 年以及 2005 年,原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共三個批次的合計,伏加拉(Fujara)及其樂曲自然也在 2008 年時轉移至新名錄至今。

林采霓
Author: 林采霓

長了一張厭世臉,內心卻很浪漫感性,喜歡民謠、靈魂樂、80-90年代華語流行樂。 小時候想讀中文系,長大卻意外讀了法律,最終仍逃不過依循天性使然的宿命,於是與文字及表演藝術一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期許有天能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不僅是達標的誠意,為世界帶來即便微小,卻正向的漣漪。

林采霓
長了一張厭世臉,內心卻很浪漫感性,喜歡民謠、靈魂樂、80-90年代華語流行樂。 小時候想讀中文系,長大卻意外讀了法律,最終仍逃不過依循天性使然的宿命,於是與文字及表演藝術一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期許有天能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不僅是達標的誠意,為世界帶來即便微小,卻正向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