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似曾相識的你——四首可能聽過卻叫不出名字的古典樂曲!(ft.理查·史特勞斯、奧福、普契尼、葛利格)
本篇字數:3,142 字閱讀時間:5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3,142 字閱讀時間:5 分鐘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在某間店裡或某部電影裡,偶然聽見某首樂曲,突然對「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今天,我們就要提取你記憶中的那些「似曾相識」,歡迎你在看樂曲介紹之前,可以先聽聽看這首曲子是不是早就佔了你記憶中的一隅。
目錄
Toggle「查拉圖斯特拉」——為尼采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主角,在閱讀時引領著一眾讀者的心靈,跟著他進行一次次地思辨,在對話中反思現階段的人生。
理查·史特勞斯就以此書為靈感,撰寫出震撼磅礡、充滿哲學色彩,內容層層遞進又黑暗光明並進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首曲子不僅是古典樂曲中不可多得的名作,在電影《太空漫遊》、《芭比》等電影中也能窺見它的身影。
出生於音樂世家的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事業一帆風順、經濟狀況寬裕,與部分懷才不遇又一貧如洗的音樂家相比,是人生勝利組無誤。除了音樂,他還喜好藝術史、史學、美學,這些豐厚的知識內涵間接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音樂擁有飽滿的故事線,畫面感十足。
交響詩作品《唐吉訶德》(Don Quixote)、《英雄的生涯》(Ein Heldenleben);歌劇《莎樂美》(Salome)、《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都是他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奧福除了是作曲家,也是音樂教育家,創立了「奧福教學法」(Orff Schulwer),希望「透過音樂教育提高人們的音樂素養,造就更多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如今,奧福教學法是 20 世紀四大音樂教學主流(註一)之一,教學著重「探索」和「體驗」而非結果,身體律動、唱歌、樂器演奏都是教學方式之一。
普契尼在歌劇界地位無庸置疑,三合一歌劇《三聯劇》(Il trittico)中《強尼·史基基》(Gianni Schicchi)詠嘆調《親愛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正是受到無數好評的代表作之一。這首歌曲純粹、動人、觸動心房,知名度甚至還超越了歌劇本身,表現歌劇主角「強尼·史基基」女兒苦苦哀求的心境,希望父親能點頭答應自己嫁給心愛之人。
此外,《強尼·史基基》也與普契尼過往充滿「情愛糾葛」的作品風格不同,選擇以家庭倫理劇情為基底、喜歌劇為包裝,故事描述大家族的遺產爭奪戰。究竟,為了錢,大家可以做到什麼地步?
皮爾金組曲(Peer Gynt Suites)是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撰寫的管絃樂組曲,故事改編自挪威易卜生戲劇大師(Henrik Ibsen)《皮爾金》(Peer Gynt)。
《皮爾金》主角皮爾金是個放蕩不羈、遊手好閒的農夫,與年邁母親相依為命,少女蘇維爾格對他情有獨鍾。想不到,有一天皮爾金竟做出了荒唐之舉——在朋友的婚禮上劫持了新娘英格麗、又將她拋棄;後來,他在深山中碰見了山魔王的女兒,卻又再次拋棄她(到底要拋棄女生幾次!ᔪ꒰ ꒪ω꒪ |||꒱)
之後,皮爾金順利逃回家鄉,山魔王的女兒竟追了過來,還帶來了一個畸形的孩子。皮爾金嚇得逃回母親身邊,卻不知道等著他的是一連串不幸遭遇:在異鄉被騙、財產歸零。於是,他回到了最初的地方,還與自始自終愛著他的少女蘇維爾格重逢,並在她身邊找到活著的歸屬,卻將迎來生命的終點……
有趣的是,易卜生原先為了將此作品搬到舞台上,委託葛利格為其創作音樂,對方卻因為故事太超乎現實、艱深為由猶豫多時,才好不容易接下了創作。
葛利格總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譜曲,總共完成了二十三首樂曲、再從中選出八首——分別為第一組曲的《晨歌》(Morning Mood)、《奧賽之死》(The Death of Aase)、《安妮特拉之舞》(Anitra’s Dance)、《山魔王的大廳》(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第二組曲的《英格麗特的悲嘆》(The Abduction of the Bride. Ingrid’s Lament)、《阿拉伯舞》(Arabischer Tanz)、《皮爾金歸鄉》(Peer Gynts Heimkehr)、《蘇爾維格之歌》(Solvejgs Lied)。
其中,第一組曲的《晨歌》、《山魔王的大廳》是不少人心中的愛作,後者也被用到了電影《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配樂中。
葛利格有「北國蕭邦」的美譽,對家鄉滿懷熱忱,視推廣挪威民俗音樂為一生志業。特別的是,他一生中,沒有寫過歌劇與交響曲,也僅僅只有寫作一首協奏曲(《a 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 16》Piano Concerto in Aminor,op.16)。
介紹完今天的四首樂曲之後,有沒有讓你有種「喔~」的恍然大悟之感,覺得對「似曾相識」的它們,多了新一層認識呢?
在撰寫此篇的時候,編輯也深感音樂世界的奧妙——或許,很多東西早就在我們心底印下了痕跡,尚待某一天把它打開,喚醒某年某月某時的自己。也許,似曾相識的不僅僅是人,樂曲所集結的奧妙,還能轉化成回憶的開關,替活著的每一天留下更多深刻的記憶點。
這或許就是音樂之於人的美麗啊。
※如果你聽完樂曲之後很喜歡葛利格,那不妨來認識他怪怪的一面!傳送門在這:《音樂家怪怪惹人愛!「就決定是青蛙」的葛利格、「我要數豆子!」的貝多芬》※
20 世紀四大音樂教學主流為達克羅茲、奧福、高大宜與鈴木四大音樂教學法。參考資料。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