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也是一件作品!在《感知現場》用身體感受空間!

本篇字數:1,330 字閱讀時間:2 分鐘

文/林雅淳

去美術館只顧著看牆上的畫?其實,美術館也能成為一件作品,讓大家用身體去接觸與感受!
忠泰美術館近期推出《感知現場 ─ 建築 × 藝術跨界展》,由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柏陽跨界共創,突破大眾習以為常的空間想像,引領觀眾覺察自我與身體的對話,進而感知現場、探索空間。為配合展覽,忠泰美術館在明年 2 月 12 日展期結束前,將推出多場跨領域體驗計畫,讓觀眾的感知力更加敏銳,探索身體更多可能。

探索身體前,先來放鬆和暖身!

身體緊繃無法放鬆?那就得好好做瑜珈,放鬆筋骨!第一個體驗計畫為《感知身體》瑜珈工作坊,專業身體瑜珈團隊「諾瑪瑜珈」的講師將從基礎開始,帶領學員放鬆肢體、疏通關節,增加內在的流動感、身體的活動度與柔韌性。這一系列肢體活動將讓學員的感官更加敏銳,無論 是來自身體內在的訊息,或是與外在世界互動,都不會錯過任何當下的體驗。

能夠和身體好好對話後,我們就開始學習怎麼呼吸吧!《感知現場 ─ 50 次呼吸》邀請到河床劇團進行特別展演,透過表演者的 50 次呼吸,創造適合冥想的時空,希望觀眾能仔細感受氣息吸入吐出的過程,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透過這兩場體驗計畫,觀眾得以全新的方式檢視並認識自己的身體,重新審視自己與空間的關係,進而「感知現場」,與空間進行更多元的互動。

讓我們跟著講師一起放鬆自己的身體 圖/忠泰美術館官網

舞蹈 X 音樂的多重可能,特別演出別錯過

上面兩場體驗對你來說還不夠?別急,現場還有特別演出可以欣賞!《感知現場》特別邀請知名舞蹈家暨編舞家周書毅,以及金音獎最佳民謠專輯得主、音樂創作者王榆鈞進行跨界演出,讓觀眾配合舞蹈與音樂,感受肢體的覺醒。

周書毅的作品形式多元,包括劇場、非傳統劇場、舞蹈錄像等等,並不斷遊走各地,尋找屬於「亞洲的身體語彙」,力求開發肢體。王榆鈞則關注音樂與其他領域的發展可能性,例如聲響與文學交織而延伸的「實驗詩性」、對話影像所擴延出的多維聲像空間、音樂聲響與臺灣藝術史的複聲關係,及採集環境與人聲融合的「共振聲響」。兩位藝術家將隨現場空間裝置的變化演出,展示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空間的多樣性關係。

由知名舞蹈家周書毅與金音獎得主王榆鈞聯手帶給大家特別演出 圖/忠泰美術館官網

先不管時間空間,重新感知現場吧!

《感知現場》的策展人黃姍姍以「切身感受空間質感」為題,透過不同的建築裝置,將忠泰美術館原本的展間再造成為一件巨型作品。無論是展覽本身或體驗計畫,都希望觀眾先放下時間與空間的規則,讓感官接收來自內部或外在的訊息,重新感知現場,以及自我的存在。

※如果你很喜歡不同形式的藝術結合,你肯定也會想看看探戈、音樂、舞踏的結合!傳送門在這:《探戈原來是這樣?音樂跟舞踏結合的祕密大公開!ft.大提琴家郭心蘋 音音有代誌|Ep 108》※

AQ廣藝誌
Author: AQ廣藝誌

廣藝基金會成立的「AQ廣藝誌」,為表演藝術訊息刊登平台,讓展演訊息互動流通。

AQ廣藝誌
廣藝基金會成立的「AQ廣藝誌」,為表演藝術訊息刊登平台,讓展演訊息互動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