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個作品名氣響噹噹!那些古典樂壇一「曲」成名的作曲家們!
本篇字數:3,613 字閱讀時間:6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3,613 字閱讀時間:6 分鐘
近期熱度很高的奧運,有不少好手都是因為在東京奧運的表現一戰成名——好比奪下奧運射箭男子團體銀牌的湯智鈞、男子柔道銀牌的楊勇緯、男子羽球雙打金牌的李洋與王齊麟、女子跆拳道銅牌的羅嘉翎、女子拳擊銅牌的黃筱雯……
那場改變他們人生的重要比賽,不但讓他們的努力有總算有了正向回饋,我們也因為他們的表現淚眼汪汪,將他們的名字印在心上。
體壇如此,古典樂壇亦有相似的例子。這幾位作曲家,也靠著他們或許不是唯一、卻絕對是「一曲」成名的代表作闖天下——使自己的名字在數十年、數百年中永恆流傳。
目錄
Toggle德國作曲家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創作以管風琴和鍵盤音樂為主,在當時深受好評。不過,令人傷心的事實是——帕海貝爾的作品並未受到妥善保存,所以就算作品再怎麼受到好評,後世都聽不到 (☍﹏⁰。)
唯一慶幸的是,那首傳遍大街小巷的《D 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被保存了下來,讓「帕海貝爾」這個名字連帶被大眾記住。
有趣的是,「卡農」並非曲名,而是盛行於巴洛克時代的樂曲創作手法。它和一「問」一「答」有幾分相似,樂器與樂器間輪流模仿相似的旋律線條,看似簡單的旋律更藏了無限奧妙——全曲以巴洛克時代盛行、具有精密結構的「對位法」(Counterpoint)創作而成。
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音樂之路可謂荊棘滿布——從小想學音樂爸爸不肯、阻斷財源,只好靠著自己的微薄收入找老師上課學習和聲對位法;好不容易走上音樂創作之路,又遇上戰爭、被迫離開祖國,創作《我的祖國》(Má vlast)時因為梅毒造成聽覺嚴重受損……
但這一切,都無損《我的祖國》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六段結構各有各的魅力與獨特性,對祖國捷克的愛表彰無疑:無論是國家榮景的緬懷、又或是被戰爭摧殘的斷垣殘壁描繪,以及「莫爾島河」涓滴之音所衍生的一系列掙扎、再帶到豁然開朗的河面風光,都讓人印象深刻。
想要了解史麥塔納的偉大、想要透過樂音了解捷克這個國家,《我的祖國》中的〈莫爾島河〉(Vltava)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作品,說它一「曲」奠定史麥塔納的地位,當之無愧。
一年的節日中,具有濃厚節慶氛圍、充滿溫馨祥和氣息的「聖誕節」,是不少人的心頭好。而有一首聖誕頌歌,在這時會不停地被傳唱——許多人從小聽到大的《平安夜》(Silent Night)!
只不過,你知道這首曲子是由誰創作的嗎?答案是,奧地利作曲家弗蘭茲‧格魯伯(Franz Xaver Gruber)!
格魯伯來自貧困的編織工家庭,然而,自小對音樂有著極高熱情的他,選擇走上學校教師和管風琴師之路。至於寫下《平安夜》的理由,就要從他的好友約瑟‧莫爾(Joseph Mohr)說起——擁有三重身分的莫爾,是歌手、牧師,也是吉他演奏家,1818 年,格魯伯替莫爾的六節詩(six-stanza poem )《平安夜》譜寫了一段旋律,由奧地利聖尼古拉希臘正教堂(St. Nikola Church in Oberndorf)神父、教師在聖誕夜唱出此曲、莫爾本人擔任吉他伴奏。
許多在場的觀眾被簡單卻真摯的詞曲打動,流下了淚水。
這個僅僅被格魯伯稱為「簡單創作」(a simple composition)之舉,竟收穫大量好評、不斷被口耳相傳出去;後來更被奧地利巡迴合唱團 Rainer Singers 、Strasser Siblings 選中,成為他們的巡迴曲目之一,加速了《平安夜》的傳唱速度。
時光回溯到現在——《平安夜》不僅是家喻戶曉的名曲、被翻譯成各國語言傳唱,也是聖誕節必不可少的聖誕頌歌。
不知道 206 年前的格魯伯和莫爾,如果知道當初譜寫的樂曲如此受歡迎,臉上會露出什麼表情呢?。:.゚ヽ(*´∀`)ノ゚.:。
法國作曲家保羅·杜卡(Paul Dukas)與許多從小就展露才華的作曲家相比,有些「與眾不同」——因為他一直到十四歲前都沒有什麼音樂天分。但是,十六歲時,他仍進入巴黎音樂院(Paris Conservatory)就讀,結識了作曲家德布西,憑藉清唱劇《Velléda》獲得了當時頗負盛名的羅馬大獎( Grand Prix de Rome);後來的鋼琴作品《Variations, interlude et final pour piano sur un thème de Rameau》、芭蕾舞劇《La Péri》、歌劇《Ariane et Barbe-Bleue》也展現了多樣、豐富的音樂風格,令人耳目一新。
只可惜,提到杜卡斯的作品,大家最先想到的(或是唯一想到的XD)都只有《魔法師的徒弟》。
交響詼諧曲《魔法師的徒弟》自由、生動、有趣,光用音樂就將歌德詩作《魔法師的徒弟》活靈活現。如果你不熟悉這個故事的話,請讓我們娓娓道來……
樂曲中,長笛與弦樂器代表水的主題、雙簧管代表掃帚的主題、木管樂器奏出的俏皮樂段代表徒弟的主題,加上弱音器的英國管則代表魔法師的主題!
隨著故事鋪陳、樂曲的強弱此起彼落,我們就在驚滔駭浪之間宛如經歷了一段魔法之旅,拾獲宛如搭乘雲霄飛車的快感!此作也被用在了迪士尼動畫電影《幻想曲》(Fantasia)中,使不少人聽到《魔法師的徒弟》就會想起淘氣活潑的米老鼠。
最後一首,是我們前不久才介紹過的《布蘭詩歌》。
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福(Carl Orff)除了《布蘭詩歌》之外,還有《卡圖利之歌》(Catulli carmina)、《阿芙洛狄忒的勝利》(Trionfo di Afrodite (1953; The Triumph of Aphrodite), which form a trilo)、結合戲劇舞蹈音樂的《Antigonae》等作,只不過,它們都比不上《布蘭詩歌》的火熱程度……(´ー`)
《布蘭詩歌》以大膽題材包裝,蘊含對當時代的情感抒發和情感批判,充滿了生命力和解放意味,聽的同時令我們內心澎湃不已。
看完了今天的一「曲」成名介紹後,不知道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哪部作品呢?又有那些我們漏掉、卻讓你印象深刻的一「曲」成名作曲家嗎?
無論如何,能靠「一曲」奠定音樂史上的地位,就足夠令人嚮往,也不禁欽佩這些作曲家的創作功力。因為不論有多少代表作,他們對音樂的熱忱、嚮往想必都超乎我們的想像——或許,這也是這些作品能如此永垂不朽之由。
※延伸閱讀:歡迎大家來認識捷克三傑!傳送門這裡走:《史麥塔納的堅毅、德弗札克的火車、楊納傑克的夢幻聯動:你必須認識的捷克音樂三傑!》※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