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構成音樂的基本元素?認識動機與樂句,和主題動機!

本篇字數:3,668 字閱讀時間:6 分鐘

在聽音樂時,你有思考過「音樂的基本元素」是什麼嗎?是譜上一顆一顆的音符?還是作曲家靈光乍現的、一個細微的靈感……

乍聽之下,這個問題像是很深奧的學問;然而,我們可以從更簡單的觀點來認識它!在音樂理論中,構成音樂的元素可以簡單分為三者:旋律、節奏及和聲——在橫向的旋律線條中,加入合適的節奏;再搭配縱向的和聲,增添音樂的色彩——這不就是音樂了嗎!

此外,正有如一本書往往分成不同章節一般,音樂也有屬於自己的「架構」。不同的曲式架構,就如同包著不同餡料的三明治可以是「麵包+果醬+麵包」也可以是「麵包+火腿+麵包+起司+麵包」……不管夾了什麼餡料,它們全都是三明治!

有趣的是,同樣是果醬三明治,口味、手法、甚至是原料來源的不同,都會造成口感的截然不同。而在音樂中,也存在著這樣細微、卻深深影響口感的元素!它們就是今天的主角:動機 motif 樂句 phrase,以及主導動機 leitmotif

趕快來嚐嚐今天的美(音)味(樂)三(小)明(知)治(識)吧 (╯✧∇✧)╯

看似微小,實則如命脈般重要——動機 Motif

說到音樂中最小的單位,就是「動機」(motif)了。提到動機這兩個字,也許你想到的是做一件事情背後的原因,而在音樂中,也有著類似的意思!在《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中寫道,動機是:

以白話文來說,動機是一個音樂的「細小片段或想法」。動機作為音樂架構中最小的單位,它最少由兩顆音組成,至少包含一種節奏特性或一種音程特色;長度則沒有一定,可以比作是作曲家擴展整首曲子的原點,又或是令他靈光乍現的短小靈感。

而說到動機,最著名的例子即是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開頭讓人耳熟能詳的「登登登等~」音樂片段,即是由動機「三個八分音符加上一個長音」所組成。在開頭的全體齊奏後,接下來發展的樂段中,貝多芬充分地運用了此動機:他不斷地擴展,讓這個動機分別出現在不同聲部、不同音高,讓整首長達約 7 分鐘的樂章中皆可見其蹤跡!

在第三樂章中,貝多芬更進一步地運用這個音型的動機:他將「三個八分音符加上一個長音」簡化成了「短短短長」的動機,並且由法國號為這個動機帶出了另一種雄壯的色彩。

更有趣的是,這個短短短長的動機,貝多芬在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第四樂章也有運用。這個做法,讓這些看似不同樂章、旋律的音樂,有了更深一層的連結,是不是非常巧妙呢?

不只是貝多芬的作品,在許多音樂中也都藏有不同的動機,等著你細細去觀察和發現!而作曲家為何使用這個動機呢?這個動機帶給聽者什麼樣的感受?在找尋的同時,也不妨思考看看,作曲家為這些動機所賦予的意義是什麼唷!

想到這個旋律,就想到這首曲子——樂句 Phrase

樂句,其實就像人們說話時會有「句子」,音樂的旋律也會有不同的「樂句」。在有歌者的音樂中,為了使歌手容易歌唱、歌詞句意更好地被表達,樂句大多和歌詞的劃分息息相關。歌手唱的一句話,通常就是一個樂句。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旋律唱出來!俗話說,音樂的起源是歌唱。許多的樂句,有著不同的表情記號及抑揚頓挫——一切都源於人類的歌唱呀!

我們可以從史卡拉第的鍵盤奏鳴曲作品 430 中,很快地聽出樂句的劃分。

不過,除了直覺而主觀的歌唱以外,其實樂句的劃分,背後也有音樂理論支持!

(以下為比較深入的概念,假如大家有興趣知道的話再往下讀即可~)

在古典音樂的理論中,樂句(phrase)是由一個到數個動機所組成的一段旋律。更深一步地說,樂句又不單單「只是一段旋律」:樂句是終止式終結的最小單位。

而「終止式」又是什麼?簡單來說,終止式(Cadance)就是「結束一段音樂的和弦安排方式」,也會帶給人們一種「結束」的感覺。終止式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有正格終止(Authentic Cadence)、半終止(Half Cadence)、假終止(Deceptive Cadence)及變格終止(Plagal Cadence)等。

這些不同類型的終止式,除了讓人感受到「樂句要結束了」以外,就好像每句話不同的語氣一般,不僅會造成不同的和聲色彩,帶給人們的感受也不盡相同。

(想知道終止式的更多知識,可以閱讀 Nice Chord 好和弦的文章《什麼是「終止式」?》)

以正格終止為例。在和聲學上,正格終止即是指該調性的五級和弦(屬和弦)到一級和弦(主和弦)。它會給人一種「結束」的感覺,使即便第一次聽到曲子的人,也能很快地了解曲子現在進行到哪了!
巴哈二聲部創意曲的第一首,最後的終止式即為 C 大調的正格終止。

說了這麼多,想告訴大家的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能在第一次聽到音樂時就辨認出樂句來;因此,樂句就像是我們對他人的第一印象一樣,無論是外型、身形、個性……這些讓我們有記憶點的地方,也正是我們會記得樂曲的重要特徵!

從今以後,你就代表「埃爾達」——主導動機 Leitmotif

文章閱讀到這邊,你可能也會想問:

當然有,而且至今還蔚為風潮呢!

這種音樂寫作手法即是「主導動機 Leitmotif」(也作 Leitmotiv)。德文中「Leit」即有著領導之意,主導動機即指以一個特定的動機、旋律或和聲,表示某一具體或抽象概念,如人、物件、地點、心境等,並且通常會貫穿整部音樂作品。這個詞最早可見於音樂史學家安布羅斯(A. W. Ambros,1816-1876)對於華格納歌劇及李斯特交響詩的研究,並且用於對於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的劇情研究上。但說到第一個提出這個「音樂概念」、並大量使用的作曲家,即是華格納本人!

與同時代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華格納的動機有著簡短而具體的特色,會深入且細膩地表達所描述對象的特質。他經常賦予劇中每個角色一段特色鮮明的旋律,這個作法除了增添作品的豐富及層次外,也使得他的歌劇更容易讓人理解,在細品後往往越發越巧妙!

例如,華格納在《尼貝龍根的指環》的第一部《萊茵的黃金》中,開頭即以降 E 大調的分解和弦,代表著祥和而宏偉的大自然,也是全劇的基礎;作為大自然的化身,在大地女神埃爾達 Erda 的登場時,華格納則將大自然的動機轉變為小調;而在劇情講述到諸神的毀滅時,則將大自然的動機反向進行,即有著大自然即將毀滅的象徵意味

華格納《尼貝龍根的指環》第一部《來音的黃金》中,大自然、大地女神埃爾達與諸神毀滅的主導動機使用。圖/羅基敏〈華格納的「尼貝龍根的指環」音樂與戲劇的結合〉

而這個主導動機的作曲手法,到了今日的電影、影視作品配樂也相當常見。美國作曲家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1932-)即在他為《星際大戰系列》、《大白鯊》等多部知名電影的配樂中,多次使用主導動機的手法。

例如,在電影《大白鯊》(Jaws,1975)中,當危險的大白鯊逼近時,威廉斯在配樂中只使用了簡單的二音動機,卻能透過音樂暗示大白鯊的緩緩接近,並且帶給觀者懼怕、不安的情緒。

舉另一個例子。當 P 編在看韓劇《成為王的男人》(왕이된남자,2019),當男女主角要談戀愛時,總會響起一段由舒伯特的小夜曲改編的旋律;反過來說,當這段音樂響起時,即便男女主角還沒碰面,也能知道——即將要有粉紅泡泡冒出來啦!這樣的配樂手法,不僅成功地將近 200 年前的古典音樂融合進現代的影視中,也能使觀眾在觀賞時更有脈絡可循!

不曉得在今天的介紹以後,有沒有讓你對於音樂的元素更加了解呢?

動機、樂句及主導動機,這些看似既簡單、很艱深的名詞,其實都只是為了讓音樂更好被理解而被發明的。欣賞音樂,最終還是要回歸聆聽音樂本身!在下次聽見一段音樂時,不論是古典音樂也好、影視配樂也好,不妨多聽幾次、探究一下作曲家的小巧思——或許,你將會發現一片新世界!

參考資料

動機 motif

      1. Grove Music Online, “motif”(2024 年 3 月 18 日 15:00)
      2. MUZIK AIR〈做音樂!(2.登登登等和動機發展)(2024 年 3 月 18 日 15:00)

樂句 phrase

      1. Grove Music Online, “Phrase”(2024 年 3 月 18 日 15:00)
      2. 陶品音樂學校〈音樂小百科:樂句(Phrasing)是什麼?(2024 年 3 月 18 日 15:00)

主導動機 leitmotif

      1. 北藝大 藝術評論 第四期 頁153-178,羅基敏〈華格納的「尼貝龍根的指環」音樂與戲劇的結合
      2. 古典音樂欣賞筆記(樂品越樂) 〈主題動機(idée fixe)及主導動機(leitmotif)|華格納(Wagner, 1813-1883):唐懷瑟(Tannhäuser)序曲(2024 年 3 月 18 日 15:00)
      3. Medium – Film Music 101  〈Leitmotif主題動機到底是什麼?又要怎麼用來配樂?(2024 年 3 月 18 日 15:00)
張佩琪
Author: 張佩琪

22歲。和小豬佩奇(佩佩豬)撞名。 喜歡古典音樂、J-POP,還有諧音笑話。 不喜歡會把水壺和食物放在鋼琴上的人。

張佩琪
22歲。和小豬佩奇(佩佩豬)撞名。 喜歡古典音樂、J-POP,還有諧音笑話。 不喜歡會把水壺和食物放在鋼琴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