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主持人推出報導專題!探討台灣流行音樂產業脈絡

本篇字數:2,031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去年主持金音獎後台直擊大獲讚聲的主持人內克(吳宇軒),籌組團隊推出「聲音版」的新聞專題節目「 H.I.T. 聲產線 流行音樂系列報導」,以台語、客語、原住民語三種語言出發,探討母語歌在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中發展的脈絡。

此專題先於電台播出,隨即在 Podcast 節目「告白那一刻」完整釋出,整個系列專題報導共六集,除了邀請到金曲歌王黑哥謝銘祐、客家幽默一哥黃子軒、大家的阿美族大哥哥舒米恩作為三種台灣母語音樂人的代表外,節目也透過拍謝少年、張秀卿、鄭宜農、吉那、黃宇寒、龔德、王宏恩等金曲獎音樂人視角,呈現各語種在流行音樂產業轉變歷程中更完整的面貌!

找尋母語歌曲的故事,探索台、客、原民音樂脈絡

過去兩年,內克和製作人虹鈺便曾製作以原住民音樂產業為主軸的專題節目「記住我們的歌( 2020 年)」和「發聲什麼事( 2021 年)」,兩者皆獲得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肯定。在進行原住民音樂系列報導時,一次訪問中受訪者對主持人內克提出疑問:「你怎麼沒想到要去尋找自己母語歌的故事?」,這句話點醒了內克對自身母語歌的好奇心,於是他以在廣播業工作的人脈關係,尋覓到不同語種的使用者,籌組成 H.I.T. 聲產線團隊,對台、客、原民三類語言的音樂產業脈絡,進行探究、田野調查和實地訪問。

主持人內克與謝銘祐合照於安平流得划工作室。

相對華語而言,母語或許並非強勢的創作語言,但卻與台灣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H.I.T. 聲產線 流行音樂系列報導」以內克為新聞播報者,首兩集先從台語音樂產業出發,團隊前往主述人物黑哥謝銘祐位於台南的工作室,從早期台語樣板歌、新台語歌、「腔口」與「氣口」問題,聊到現在台灣在地的音樂祭文化,張秀卿也受訪分享秀場、工地秀是早期歌手累積人氣和台風的重要場合。場景轉移到新竹東門市場裡的「東門 Rec & Live 」,黃子軒和團隊聊起客語傳統歌和流行歌之間的斷裂和傳承,也帶出幾位客語新生代創作歌手的作品和方向,在吉那的分享裡,也點出客家電視台的長青節目「鬧熱打擂台」是客家新秀們重要的舞台。

最後兩集由舒米恩與團隊的台東之旅作結,舒米恩笑說小時候大家都會拿他的故鄉「都蘭部落」開玩笑,反而讓他產生對家鄉的認同;從張惠妹、亞特蘭大奧運到阿爆等原民受到大眾關注,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部落青年,願意回過頭學習傳統文化和族語,透過舞台展現族語音樂的魅力後,更能培養起他們對族群文化的自信。

製作團隊前往台東實地考察並在走訪過程直接收音。(圖/H.I.T. 聲產線團隊)

來自不同背景的成員,組成最接近母語的團隊

作為串接六集的靈魂人物,內克說這個節目的完成其實必須歸功給團隊, H.I.T. 聲產線團隊組成正巧是縮小版的台灣社會:

在這樣多元組成的背景下,團隊得以更接近母語使用者會蒐集到的資料。雖各自皆有正職,四位團員仍密集地於線上進行討論會議,合作過程竟從未起過爭執,內克笑說「大概是在共事前就知道我這個人工作時很難搞,所以大家自己很小心」;虹鈺則分享,大家很常開會,某天甚至聚在一起做最後的成帶、資料整理等,整整花上十六小時才順利完成。而某次到台東訪問,因車子半路拋錨,讓內克、賴可連帶著舒米恩與經紀人一行人一起推車上山至路肩等待救援,「又累又荒謬,但也是很難得的經驗」。

團隊與舒米恩直接在車上錄音,甚至還一起推車上山。(圖/H.I.T. 聲產線團隊)

「 H.I.T. 聲產線 流行音樂系列報導」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20 週年唯一補助的聲音專題,專題名稱極具巧思,除了是「熱門」、「大眾流行」之意,也取用「 Hakka 客語」、「 Indigenous languages 原住民語」、「 Taigi 台語」三語的英文字母首字。

三類語言在流行音樂產製過程中,各自具有獨特的發展脈絡,合在一起時,則成為台灣流行音樂蓬勃發展的生命力。「如果能讓聽的人開始對自己的母語音樂產生一點點興趣,我覺得那就是做這個專題很大的成就感了。」團隊也希望可以透過聲音專題的報導形式,幫助聽者梳理產業的過去發展、認識當代轉變,或許可以協助產業釐清未來走向。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台語歌曲的故事,可以聽聽看這一集!傳送門在這:《吳成家將無緣愛情變成傳世金曲!寫下《港邊惜別》的日治末代台語歌謠大師》※

音音推推
Author: 音音推推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來信:inintomusicpr@gmail.com

音音推推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來信:inintomusicp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