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吟詩人」,《思想起》背後的傳奇歌者陳達!

本篇字數:2,132 字閱讀時間:4 分鐘

有時候覺得前途困頓、不知道未來在何方時,聽《思想起》總如醍醐灌頂,想起種種歷史的苦難、前人努力的辛勤痕跡,告訴自己:這一回也必定能度過難關。

歌聲中真摯的情感,宛如前人生命歷程在現,每一句歌聲,都是對臺灣、對生活的強烈熱愛。

今天,我們就要介紹演唱《思想起》的民謠歌者——陳達,究竟,他是如何在苦難中,仍源源不絕的歌唱;又是誰,讓我們認識了這位背後世譽為「台灣最傳奇說唱藝人」?

從小到大都伴隨著些許不幸,音樂如唯一希望之光!

出生於恆春,上有 4 個哥哥、3 個姊姊,由於家庭因素,陳達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在不識字、識譜的情況下,陳達對音樂全靠「耳濡目染」,樂器(月琴)更藉無師自通,在哥哥好歌喉的薰陶之下,喜歡自編自唱。

長大後,陳達曾在水泥工、打石工、木炭工、看牛工、收割稻草工人等職業中流轉,也經常受邀自編自唱,除了經常在婚喪喜慶的場合為民眾演唱,還曾背著月琴到處流浪,足跡遍及整個大恆春地區,只要有頓飯吃、些許獎勵就心滿意足。

不過,到了 29 歲時,他因病而產生眼疾;晚年時,眼盲、耳聾同時找上他,還罹患了精神分裂症。

不斷的漂泊、歷經人生種種無奈,一生宛如與病痛始終牽引在一起,又在窮苦中頻頻掙扎。

而他之所以能被後世認識,或許與接下來要提到的這位「關鍵人物」有關。

民族音樂學家的採集發現:陳達的臺北之旅

這位關鍵人物,就是臺灣民族音樂學家史惟亮。當時(1967 年),史惟亮與另一位音樂家、教育家許常惠發起了「民歌採集運動」,就這樣一路深掘到了恆春,發現了當時貧窮襤褸的陳達。史惟亮被陳達悲啼、充滿情感的歌聲深深感動,心中不斷盼尋想尋找的民族音樂靈魂,總算化成明確雛形!

1971 年,史惟亮邀請陳達赴臺北錄音,出版了《民族樂手陳達和他的歌》,目的是為了改善他的生活、並間接替恆春留下了紀錄(隔年這張唱片由洪建全基金會再版了黑膠唱片);1977 年起,陳達開始頻繁的在台北亮相,臺灣大學對面的「稻草人西餐廳」(1977 年)、淡江大學的「中國民俗歌謠之夜」(1977 年)、林懷民編創「雲門舞集」首部舞劇《薪傳》伴唱(1978 年)。

由滾石雜誌社出版的《滾石雜誌》第 18 期封面,就以陳達為封面人物!圖/野火樂集
刊載於《滾石雜誌》內文中的文章——〈民謠老人在台北 關於陳達的幾件事〉一文翻攝。圖/野火樂集

不過,自小在恆春出生、長大的他,在看似要闖出名堂之際,卻因環境的驟然變化,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窘境。

陳達不知道該怎麼與突如其來的「都市」生活和平相處,在 1979 年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兩度被送進醫院。兩年之後,陳達在一次決定南下返鄉的途中,過馬路不幸發生車禍,宣告不治、享年 74 歲。

唱腔感動真摯,這部「經典國片」也有神似他的影子!

談到陳達的音樂,蒼涼沙啞的唱腔、配上地方性的恆春調民謠,再到代表性的伴奏樂器「月琴」,不論是思故鄉的《思想起》、細說日常生活的《牛尾擺》、《四季春》、《台東調》,皆情感豐沛,不僅成為了臺灣知名的說唱曲牌,更幻化成樂音,永遠活在了我們心中。

此外,陳達演唱的內容亦面向多元,不僅有長篇敘事題材和短篇即興之作,也包含感謝、愛情、勸世勸世、回憶、寫景與愛情等題材,並以節奏自由、似吟似唱的方式進行,被許常惠譽為「未經人工改造的遊吟詩人」,更是代表臺灣的傳奇說唱藝人。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影史上的經典電影《海角七號》中的「茂伯」,就頗有陳達的身影。

茂伯談著月琴的畫面,也讓我們不禁懷念起了陳達——這位無法取代,又將民謠演繹的如此動人的民謠歌者。他的自由,是使思想起增色的靈魂;他對音樂的熱情,更成為了我們一輩子崇敬的先鋒!

※如果你很喜歡我們的講古系列,說不定也會對他的故事感興趣!傳送門在這:《用音樂撫慰台灣人的靈魂,《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你聽了嗎?——1/1 蕭泰然生日快樂》※

Karen Lee
Author: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