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給愛麗絲〉之謎,愛麗絲到底是誰?

本篇字數:1,424 字閱讀時間:2 分鐘

沒錯,相信你跟我會有一樣的反應!對台灣人來說,聽到《給愛麗絲》(〈Für Elise〉)就意味著——打包垃圾下樓的時刻到了!

有趣的是,不同國家的人對《給愛麗絲》其實會有迥然不同的感受。在香港,這首曲子是某些地鐵車站的轉乘音樂;在美國、澳洲、紐西蘭,則被當成冰淇淋車的配樂。

不過,雖然《給愛麗絲》在世界各地都擁有不小人氣,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在生前卻從未公開發表過這首曲子!因此,《給愛麗絲》究竟是為誰而寫,一直是讓大家好奇不已、爭論不休的謎團⋯⋯

樂曲背後淒美愛情故事,無疾而終的師生戀

相傳,貝多芬曾愛上自己的學生泰瑞莎(Therese Malfatti),當時貝多芬 40 歲、泰瑞莎 19 歲,浪漫的音樂家為這段戀情譜寫了一曲《A 小調巴加泰勒》《No.25 in A minor (WoO 59, Bia 515)》贈與對方。貝多芬本打算在一場宴會上彈奏此曲、向佳人求婚,不過,有一說是男方因喝得酩酊大醉而作罷,另一說則是女方拒絕了求婚。

但無論如何,兩人的戀情因身份、年齡與階級的懸殊並未開花結果。然而,曲譜仍舊被交到了泰瑞莎手中,手稿的封面頁寫著「為泰瑞莎而作(Für Teréz),1810 年 4 月 27 日」,意味著終生由她持有。

在貝多芬逝世 40 年後(1867 年),一位德國音樂學者諾爾(Ludwig Nohl )在泰瑞莎的遺物中發現了這份手稿,並公開發表了這首歌曲,將其收錄於《貝多芬作品全集》第 25 卷的補遺部分 59 號。

泰瑞莎彈鋼琴之畫像。(圖/維基百科百科)

原來,貝多芬可能有生以來都不認識任何愛麗絲?

那麼,竟然這首樂曲的謬思女神是泰瑞莎、封面又寫著「為泰瑞莎而作(Für Teréz),那麼,愛麗絲( Elise)又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

第一種說法是貝多芬在手稿封面的字跡過於潦草,導致諾爾在出版歌曲時將 「Teréz」 誤認為 「Elise」,因此有了〈給愛麗絲〉之名;另一說法出自著名貝多芬專家諾曼(Norman Lebrecht)的著作《 Why Beethoven 》一書,書中諾曼認為在諾爾之前,樂曲的手稿屬於泰瑞莎生前的好友——慕尼黑退休教師「布雷德爾」(Babette Bredl)。

手稿隱約可見主旋律音符與字跡。(圖/Beethoven House, Bonn)

1865 年,當諾爾拜訪布雷德爾時,她拿出這份手稿分享,卻在宣讀獻詞時分神想起自己的孫女,而她孫女的名字就是「愛麗絲」。不過,不論是布雷德爾或是他的孫女愛麗絲都從未見過貝多芬,因為貝多芬早在 1827 年便去世了_( :⁍ 」 )_!

然而,究竟愛麗絲是不小心寫錯的名字、或真有其人,我們唯一可以確信的是,〈給愛麗絲〉都是一首呼喚愛人的鋼琴曲。循環往復的輪舞曲旋律彷彿是如泣如訴的反覆示愛,旋律輕巧卻傳達飽滿情緒,更成為了所有鋼琴初學者必學的一首經典樂曲。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給愛麗絲〉的趣事,那一定不能錯過這篇!傳送門在這:《貝多芬〈給愛麗絲〉顛倒會變成什麼樣子?效果竟出乎意料的好!》※

愛麗絲
Author: 愛麗絲

音音有代誌實習生。 討厭吃草莓,喜歡跑咖、做夢、看王家衛。 最喜歡聽 Taylor Swift,夢想是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

愛麗絲
音音有代誌實習生。 討厭吃草莓,喜歡跑咖、做夢、看王家衛。 最喜歡聽 Taylor Swift,夢想是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