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ryn Stott 公開演奏舞台進入倒計時,馬友友專輯《Merci》紀念 40 年夥伴情誼
本篇字數:1,937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1,937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與英國鋼琴家凱瑟琳.史托特(Kathryn Stott)在攜手合作將屆滿 40 年之際,用馬友友 2024 年十月發行的全新專輯《永誌不渝》(Merci)畫下圓滿句點。這張由索尼古典唱片(Sony Classical)錄製的專輯,不僅是兩位具深厚默契的長年合作音樂夥伴的壓軸之作,誠如專輯名稱「Merci」(感激),更獻上對音樂的誠摯敬意。
目錄
Toggle今年,適逢法國作曲家佛瑞(Gabriel Fauré)逝世百年紀念,選曲上,專輯《Merci》圍繞於 Fauré 的作品,並以《搖籃曲,作品 16》(Gabriel Fauré:Berceuse, Op. 16)為開場,同時,亦囊括Fauré身邊多位人物的作品,包括他的學生娜迪亞.布朗潔(Nadia Boulanger)、老師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妹妹莉莉.布朗潔(Lili Boulanger),以及活躍於同時期沙龍界的寶琳.維亞朵(Pauline Viardot)等人。
談起專輯製作緣起,Kathryn Stott 分享,可追溯至自己早年在梅紐因音樂學校(Yehudi Menuhin School)的讀書經歷,「當時,校園裡經常會有來自巴黎的老師到訪,Nadia Boulanger 便是其中一位,在我 10 歲那年,我有幸為她彈奏 Fauré 的《搖籃曲,作品 16》。」「從那刻起,Fauré 的音樂從未自我身邊離開,自此,我找到了『音樂上的知音』。」
而馬友友在哈佛大學求學期間的老師露易絲.沃斯格齊安(Luise Vosgerchian),則為 Nadia Boulanger 的學生,對於恩師,馬友友表達無限感謝,也期待自己肩負起時代責任,在音樂的世界,起到承先啟後的影響,他謙虛表示,「吾輩音樂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只希望我們的肩膀也能支持後人。」
馬友友與 Kathryn Stott 相識於 1978 年,Kathryn Stott 稱之為「一次偶然的相遇」,雙方首次共同錄製專輯始於 1985 年的《巴西情迷》(Obrigado Brazil)與《探戈靈魂》(Soul of The Tango),並拿下葛萊美最佳古典跨界專輯獎(Grammy Award for Best Classical Album);其後,雙方又於 2020 年新冠疫情於肆虐之際帶來療《慰藉與希望之歌》(Songs of Comfort and Hope),為全球愛樂人帶來療癒。
圍繞此張專輯的發行,馬友友與 Kathryn Stott 的歐洲巡演旅程可謂馬不停蹄,一路自今年 4 月為始,且已於 11 月初畫下句點,近期如 10 月 26 在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11 月 5 日及 7 日在德國柏林及慕尼黑、11 月 9 日在法國巴黎等。
對於此項決定,Kathryn Stott 說,「作為一名鋼琴家,我享受了最美妙、最充實的職業生涯,但自 2024 年 12 後,我將不再進行公開表演。」據她所述,這項安排,是希望「在演奏的最佳狀態退場」。
隨著公開演出退休倒計時鄰近,她難掩感性,「有時候,我站在舞台上看著台下觀眾,心裡想著:『這樣的畫面以後便不再有了』,便感到內心一陣不捨。」不過,她也在個人網站中強調,「音樂,仍舊扮演我生命中不變的重要部分,我打算繼續與年輕音樂家們合作——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未來。」
Kathryn Stott 回憶自己的職業演奏生涯,她分享,自己時常為巡演奔波於世界各各地,然而,卻因行程緊湊鮮少能深入接觸與了解各個演出城市;在不久後的將來,自己將逐步放慢生日常步調,以陶藝、繪畫、鄉村生活填滿生活,並好好扮演好奶奶的角色。同時,她也表示,這並不意味著結束,自己只是告別公開的音樂表演舞台,自己與馬友友,還會繼續一起在音樂世界中探索、繼續「玩」音樂!
※關於馬友友的姐姐,傳送門在這:《經典回顧!七歲的馬友友和他的姊姊馬友乘——一個成為享譽國際的演奏家,一個終生鍾情於音樂》。關於馬友友「老師的老師」,傳送門在這:《回顧法國音樂史絕無僅有的「布朗潔姐妹花」——音樂之路雖分道揚鑣,但緊密相連的人生》※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