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比賽面面觀 (一)——如何學音樂順暢不踩雷,聽聽評審與指導老師「怎麼說」!
本篇字數:7,594 字閱讀時間:13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1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7,594 字閱讀時間:13 分鐘
2024「台灣 – 卓越盃音樂公開賽」於 2 月 24 日拉開序幕。家長、老師看著台上的孩子發光發熱,回憶比賽至今準備過程的點點滴滴;下了舞台之後,也往往不是結束,必須要在檢討過後尋覓解決之道,一同朝更好的自己邁進。
從台上到台下,印證了比賽如同馬拉松,必須有明確的訓練計畫、正確的訓練方式、淬鍊過後的反思與進步,才能調整好狀態勇往直前。無論結果為何,我們都只能繼續突破,維持規律的訓練週期,在習琴的路上走下去。
不過,究竟要怎麼樣在這漫長的過程中,鋪墊長期的比賽計畫?又該如何在緊湊的日程中,有效率地接收與內化,將音樂貫徹進身體,成為舞台上唯一的依靠?
今天,音音很開心邀請到經驗豐富的評審老師、指導老師,藉由他們的雙向視角,全方位頗析音樂比賽。好奇的你,絕對不要錯過!
如何安排比賽計畫?
基礎的養成很重要,必須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而不是填鴨式教育和彈奏模仿,縱使後者對低年級的學習者來說比較快速,但仍會使學生無法面對自己天賦自由的使命。
唯有透過正向的價值觀面對學習,才能夠成為獨立的演奏者。
此外,基礎的養成也包含訓練學生經營自我,由於科技發達許多有天賦的學生無法專注練習,這時候就可以透過師長或家人從旁協助。
在這個年代,學習和玩樂兼具才是王道,透過有效的安排日常作息和曲目準備計畫等,可以讓比賽意義提升,而不會成為一直被長輩們鞭打的小馬。最重要的是,要以健康的心態面對比賽,可以先了解自己參加比賽的目的,再以正向的態度面對所有的挑戰,家長的正確心態也包含在內。
以上三個部份是鋪成比賽計畫最重要的三個元素。
如何累積曲目?
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自然而然會累積許多曲目,曲目最好能夠由簡入深,例如學習約翰・賽巴斯汀・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的作品,從進階式的創意曲 (Inventions and Sinfonias) 到平均率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等。
這樣做,是希望透過作曲家較為簡單的初級曲目來啟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藝術特質,進而提升大型曲目的學習能力,還能了解自己演奏時的魅力點、藉此表現曲目特質,透過認識自我累積適合的曲目。
當然,平日也必須針對缺點來安排曲目,才能更完整自我。
練習全曲的目的與必要性是…?
藝術的創造絕對是整體完整,不可能被簡短或濃縮,例如荷蘭畫家文森・梵谷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的著名畫作《夜晚露天咖啡座》 (Cafe Terrace at Night) ,如果少了街道就無法展現出光線的比例。
因此,練習全曲才有學術性和藝術性的完整學習,奇妙的是,評審絕對聽得出來彈奏者只練習前面的部份。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也許孩子僥倖得獎,但仍舊無法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如何短時間內有效率地學習新曲目?
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認識自我特質、提升時間管理能力之後,可以養成計畫行事曆的習慣,知道自己有多少時間能夠利用。緊接著,透過自我觀察來了解一天之中那些時段精神況狀比較好,例如早起狀態比較好,就應該努力維持早睡早起的習慣。
不過,假如觀察之後發現一天之中實在沒有太多時間能夠利用,或許可以考慮利用小睡十分鐘的方式來維持較好的精神,進一步增加練習效率。
另外,比起讀譜,我會更推薦欣賞有口碑的影音資料輔助認識新曲目,累積自我檢討的能力,清楚知道問題在哪裡、需要用什麼方法解決。
如何培育國際賽選手?
養成獨立學習的態度、健康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等。
養成獨立學習的方法包含啟發式的學習計畫和自我認知養成,健康的人生觀受到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影響更多,因此老師應該與父母保持良好的互動,才能夠進一步培養孩子較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則必須提升外語的能力,多關心國際新聞能夠提升視野,從分區比賽、全國比賽到小型國際型比賽,畢竟,這個年代不是躲在象牙塔裡練琴孩子們就可以走向國際。
平常的話,曲目累積到某個程度之後也可以多參與大師班,演出音樂會與同儕互相切磋也很不錯。
評審於比賽評分時著重參賽選手的那些表現?
專業的學術性是首要的評分重點,接著是藝術性的表現,期望達到天賦自由的理想。評分需給予客觀公正的評論,才能提升比賽活動的意義,提升良好的學習環境。
如何運動或訓練孩子演奏時的體力與專注力?
音樂的表現絕對和運動有關聯性。
保持運動習慣能夠提升自我認知,透過增加腦內啡來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學習態度;運動並不一定要日曬雨淋,簡單的跳繩、瑜珈和慢跑等等,甚至提早一個地鐵站下車,都能夠體會到運動帶給身心靈的好處。
當然,提升體力需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輔以適當的肌肉放鬆和心靈休息才能夠完成,需要細心地觀察自我,仔細且大膽地給予自我挑戰,這類的訓練對學習音樂也相當有幫助!
如何避免孩子在練樂器時受傷?
首先必須要對演奏時的身體結構有清晰理解,並且知道樂器的發聲原理。例如彈奏鋼琴是利用琴槌打擊琴弦的道理,也就是地心引力的運用。如此一來,才能夠有效率又健康地完成音樂表現。
另外,適當的休息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如何計畫每次練習的休息時間、再透過短暫的休息思考自己的問題,才能提升練習效率,避免因為練習樂器而受傷;也可以觀察身體的狀況,思考什麼原因導致身體有疼痛,進而改善問題。
以鋼琴為例,由於鋼琴發聲點與許多音樂的表現是相反的,例如感受寬廣的音樂時就很難用地心引力原理來思考。這時,我們需要建立一雙遠方的耳朵,感受琴絃被敲擊之後的音色,才能以聽覺開啟音樂的表現。
面對有天份的孩子,成長過程中該如何教育?
天賦自由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標。多鼓勵孩子接觸多元可能,才能夠透過啟發式教育完成天賦自由的理想。平日遇到問題應該多用溝通的方式提升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千萬不要使用打罵教育,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如何安排比賽計畫?
現在太多孩子一開始學琴的目的就是為了比賽,因此曲目量變得非常狹窄。其實比賽在於精不在多,還是必須依照孩子的本身的能力,設定好一個比賽目標,選擇適當的曲目,再來參賽。
我的做法是孩子的程度在哪裡,就以他的程度稍微選難一點點的曲目,再來挑選適合的比賽。畢竟,讓孩子有一個目標完成,才是孩子參賽的目的,而不是為了獎盃、名次或是家長和老師的虛榮心。
如何累積曲目?
坦白說,很多常常參加比賽的孩子,為了取得好成績,練的曲目量都很少。但是,假如孩子們要走上專業道路,他們會發現,曲目量特別狹隘,尤其是要參加一些比較有規模的國際比賽時,就會發現很多沒練過曲目,一時也吃不進去了。
所以平時應該要累積足夠的曲目量,不要為了比賽只練一首曲子。到了比賽前幾週,再專心磨練比賽曲目,有了平時其它曲目的練習與累積,我相信他們肯定能應付的過來。
練習全曲的目的與必要性是…?
台灣的比賽,大多只聽個 3、4 分鐘,即使是全國賽也是如此。因此,養成了很多學生只練前面幾分鐘的壞習慣,很多老師也會選擇很大的曲目。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是這樣比賽,這樣的速食文化,讓孩子們眼高於頂,也養成了投機取巧的壞習慣。
這樣的現象,真的是音樂界的陋習,世界上沒有一種比賽是只看部份的成果,音樂界這樣的現象真的是讓人非常無奈,大家知道這樣不對,可是真的有人願意改嗎?就像我們都知道揠苗助長不好,看隔壁田的稻子比較高,還是很多人不得不去拔高自己的苗子。
一首曲子必須要練完才知道全曲的含義跟精神,不管後面會不會評分聽到,練完一首曲子才是彈奏音樂的目的。如果你學習樂曲的目的一開始就只是為了參加比賽,每首曲子都只練前面三分鐘,我相信,就算你得了許多獎項,也不會有任何的成就感。
如何短時間有效率地學習新曲目?
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視譜快,有的人視譜慢;有的人練琴很快能掌握雙手,有的人就是得分手半天還沒辦法合手。
學習新曲子,通常我會先分析樂句的結構、和聲概念,遇到困難的段落一定要挑出來練習,不要急躁地從頭走到尾,困難的樂段還是永遠存在在那邊,沒有被解決的一天。
另外,先把曲子聽熟也是可以比較快讓新曲子上手的方式,不過有的時候 YouTube上的曲子通常都會彈得太快,因此,我個人會讓學生拿手機錄我的彈奏當作示範,速度也比較接近一開始練習新曲子的快慢,對練習比較有幫助。
一年比賽幾次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比較有益處?
這個答案見仁見智,有的孩子比較需要上場磨練,就可以多報幾個比賽,從中磨練自己的台風和上台的穩定度。
但如果孩子是上場很穩定的,我倒是覺得不需要參加太多比賽。獎杯不是比多就好,挑選出適合自己的比賽,對於技巧的提升才有意義。
參加比賽的長遠目的是?
參加比賽可以讓孩子在面對大型的舞台不慌張,對於練習新曲目也有比較強烈的目標和動機。
再加上現在升學的管道,有時候需要各式比賽填補學習歷程,從小就累積比賽的經驗,會更能夠適應比賽帶來的壓力,並且累積更多經驗,應用在未來學琴上。
評審給的成績高低差距大時,老師該如何教導學生面對?
藝術是主觀的,音樂的詮釋更是如此,因此評審老師有不同看法很正常,再加上每位評審老師給分的習慣不同,有人就是從 90 分起跳給分,有的就是只給 80 到 85分,所以光看分數其實是不正確的方法。此外,有的老師在意技巧,有的老師在意音樂性,有的老師喜歡快又有力的曲子,有的老師只在乎音色彈的漂不漂亮。所以通常學生比賽我會建議他們只要看評語就好,成績分數不是這麼重要。
參賽的目的,就是讓自己進步,實在沒有必要去計較那些分數,只要知道自己台上的表現,針對缺點予以改進,針對優點好好發揮,這就是比賽的目的了。
如何安排比賽計畫?
依比賽大小、曲目份量、參加比賽目的會有不同的規劃,準備時間長短也會有很大差異。
如果是參加兩輪以上、國際性的比賽通常都會用以前學過的曲目,準備時間可能超過一年。但學生參加台灣當地的比賽常是為了上台經驗、練習演奏新曲目,可能只需要準備一首自選曲,準備時間就不會很久。另外,太新的曲子可能無法發揮得非常好,所以在準備重要比賽時最好要選已經有上台經驗的曲子。
如何累積曲目?
平時該練的練習、練習曲、各種不同風格的樂曲都要學。不要只學考試、比賽的曲目。如果只練習比賽的曲目可能一年下來就只學了兩三首,而且多為浪漫、現代風格、炫技的樂曲,長期下來不但曲目量少,巴洛克、古典時期的曲子都沒有學到。
練習全曲的目的與必要性是…?
學音樂的目的不在於贏得比賽,而是在能演奏樂器、成為音樂家,所以曲子當然是要學完,不應該只學前面四分鐘。不學完要怎麼了解整首樂曲?
如何短時間有效率地學習新曲目?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看。如果對於某位作曲家的風格很熟悉,學他的曲子會比較快;針對學生擅長的技巧、風格選擇曲目,也會學得較快較順利。
至於要如何有效率地學習樂曲?我覺得首先要避免錯誤,包括錯音、錯誤的節奏、錯誤的技巧等,還要注意許多細節,例如觸鍵、音色、音樂表情等,因此有好的老師指導很重要。比賽時常常聽到有參賽者的演奏中有錯誤,可能是老師沒有指正錯誤,也可能是習慣彈錯改不掉。這些錯誤都會嚴重影響學習的效率。
學曲子有很多個面向,除了學譜上的音,還要了解樂曲的背景知識、作曲家的創作手法、時代風格等。掌握這些才能在演奏中做出既符合作品的詮釋,又能發揮個人特色。
針對比賽曲目而言,常會選擇困難的樂曲,練習時要小心不要因錯誤的技巧而受傷。老師對於技術的指點、瓶頸的突破,扮演著關鍵性的影響。常常聽到學生有因為練比賽曲目而受傷的經驗,而他們的指導老師未能給予適當的幫助。
如何避免孩子在練樂器時受傷?
1) 需要對於身體各部分結構、運作有基本的了解。
2) 要知道如何能有效地用力,這包含在彈奏的技巧訓練中。
3) 要能傾聽身體回饋給我們的訊息。如果練習時手會痠痛就是手給我們的警訊,告訴我們負荷不了,通常會嚴重地受傷都是長時間日積月累、由小的傷害造成的。
4) 技巧練習需要方法。不要只練快的速度,欲速則不達。
5) 不要選擇無法駕馭的曲子。
如何安排比賽計畫?
可以有計劃的搜尋國內外比賽資訊。有些比賽不是每年都有,可以目標性的選擇,在重大比賽前可以先參加小比賽暖身培養舞台經驗。
練習全曲的目的與必要性是…?
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其實對什麼事都不好,也會影響人生中所有的後續學習。學習全曲才能掌握對樂曲結構的基本理解,包含著許多轉折和作曲家思緒。
如何短時間有效率地學習新曲目?
練習的方式很重要,不要只是一直重複練習,必須用腦思考,養成舉一反三的能力,藉此將眼光放遠,應用在未來學習上。另外,多聽也很重要,掌握對曲目全面的概念,而不是只是演奏出譜上的音符。
如何運動或訓練孩子演奏時的體力與專注力?
舞台上的一分鐘和平常不同,所需要的專注和體力比平常多很多。因此,建議在準備演出和比賽前就有系統的增加練習時間,調整身心狀態。
如何安排比賽計畫?
比賽就像是一場馬拉松賽跑,選手、教練、家人的支持都環環相扣。
面對孩子要準備比賽,通常我會設定長程目標及短程目標,一首新曲子從視譜到成熟內化大概需要至少四個月的時間;如果同個比賽需要準備兩首以上的曲目,那醞釀的時間就要拉更長,曲目也會依照學生的特質來設計與規劃。
如何累積曲目?
除了練習比賽曲子之外,基本的音階、手指練習及各樂派的曲目建議都要涉略,因為接觸不同時期的作品,可以串聯各年代音樂家們的精隨,豐富音樂的深度與廣度。
練習全曲的目的與必要性是…?
接觸一首曲子就像在閱讀一本耐人尋味的書本一樣,有高潮起伏、懸疑緊張的情節,都是在為最後的高潮迭起做鋪陳。
如果沒有完整的接觸整首作品,我們就無從一探究竟樂曲的全貌及所帶來給我們的啟發。
如何短時間有效率地學習新曲目?
我認為平時基本功的累積與訓練佔很重要的因素。地基打得穩,更難的曲目就一蹴可幾,打開耳朵、用心感受揣摩,也能加速提升對樂曲的理解。
比賽評分時著重參賽選手的那些表現?
我覺得整體表現是給評審的第一眼印象,評分會著重技巧與音樂性這兩部分。技巧可以靠有方法有效率的練習,音樂性這方面就比較主觀,可以藉由平時多聽多欣賞音樂,提升自己對音樂的敏感度,使音樂在血液中融合為一體。
有天份學音樂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如何保護?
「莫忘初衷」,讓孩子保持當初對音樂最初心、純真的一面,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要應材施教。
如何建立孩子的比賽心態?
一直以來我都跟孩子說,讓他們去參加比賽,目的並不是跟別人爭名鬥利,而只是想給他們一個展現自己所學的機會,希望他們可以享受舞台、樂於表演給觀眾們聽;同時,聽聽看有沒有其它參賽者彈的曲子讓他們很喜愛,可以放入口袋名單,我再視情況讓他們學習!
所以我們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一直都是專注於孩子彈奏本身,從來不會說類似「如果你不認真,你比賽就會輸給誰誰誰」的話;而是不斷重複著「第幾名都沒關係,只要你有盡全力做到你最棒的樣子,把老師說的細節都記住,老師和爸爸媽媽都會很高興也以你為榮喔!」
孩子對於比賽雖然難免會緊張有壓力,但只要大人給予孩子的比賽心態健康、正向,就會是適當的壓力,更是促使他們向上的動力,而不是恐懼。
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在乎自身的表現大過於成績單上的名次,自然而然就會享受舞台、喜歡舞台,而不會抗拒比賽,甚至會主動說「我喜歡比賽,我想要上台!」
教學是否以比賽為導向?
沒有唷!除非家長特別要求,不然我比較傾向看孩子剛好學到什麼曲目,若有想上台的意願的話,再幫孩子尋覓那陣子有什麼比賽適合參加,不會是先選好要參加的比賽,再來選要彈什麼曲子!
另外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我們依然要穩扎穩打練習所有該練的基本功,例如哈農、音階、以及練習曲等,不可以為了參加比賽而荒廢,完全只練比賽的曲子,這不是我喜歡的方式。
還有,雖然我喜歡讓孩子參加比賽多多上台,也很享受在觀眾席看著孩子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模樣,但若孩子或家長對於比賽沒有興趣,我也不會強迫他們一定要參賽!因此,我手邊其實也有很多學生鮮少參加比賽,以參加我舉辦的發表會為主,但依然認真學習並喜愛音樂!
如何建立孩子的比賽心態?
我常常跟學生說,「比賽」是我們學琴的過程當中,能夠檢視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但是,過程當中必須要建立他們健康正面的心態,也希望在比賽的時候,互相觀摩、學習其他參賽者的優點。
教學是否以比賽為導向?
比賽其實是一個必經的學習過程,但是,如果學習音樂只是「為了比賽」,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因為只想得名,而忽略很多重要的基本練習。對我來說,這樣就是本末倒置了。
選曲是否會依照參賽者的程度選?
會!這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我在挑選學生的曲目時,會先從學生的程度、手型、個性著手,不追求現在「流行」什麼曲子,就一定要學生彈奏。畢竟學生們就算程度差不多,個性也會有外向、內向之分,在選曲上面,就要非常的了解他們的個性與表現力。
另外,有些學生,程度相當好,靈活度高,但是礙於手型,沒有辦法撐很大的和弦,在挑選曲目上面也必須花點心思!
總體來說,要去比賽的曲目,在台上的表現力、曲子本身的效果、學生是否能勝任,都是很重要的關鍵。
比賽成績好壞如何調適家長及孩子的心情?
我常常告訴學生,藝術相關的比賽不像其它學科,相對主觀性比較強,所以不要因為比賽成績不盡理想而灰心喪志。我們只要能從比賽中找出自己的癥結點,再為下次比賽而努力就可以囉!
反觀從小到大到大一路是比賽常勝軍的學生,其實容易壓力更大,反而沒有辦法接受失誤的產生,比較容易患得患失。因此,身為他們的指導老師,更需要給予他們健康的比賽心態!
一年比賽幾次對孩子學習成長比較有益處?
我覺得要看學生的曲目學習量。誠如一開始所述,比賽的目的性很重要,我個人會依照學生們的學習速度和能力,安排他們的比賽,並且選擇從中我覺得好的比賽。
另外,我不鼓勵只學一首曲子、大小比賽都去,那些孩子雖然看似熟練度佳,卻剝奪了他們學習其它曲目的時間和能力。
參加比賽的長遠目的是?
無論孩子是不是繼續走音樂的專業,我覺得給他們機會站在舞台上的機會,都是培養自信心與耐力的好方法之一,對未來的他們來說,不論是走任何專業都會很有幫助!
評審給的比賽成績高低差距大時,指導老師如何教導學生面對?
其實這是常有的情況!每位評審心中都有一把尺,在分數評比上,實在會比較主觀,大家看得方向不盡相同,自然分數就會有落差。加上每一位學生在台上或多或少都容易有一些失誤,所以身為老師能做的,就是告訴學生們,把自己的缺失努力改進,並一邊鼓勵他們,我始終相信正能量!
比賽是全方位的學習,音樂亦是。學音樂可以鍛鍊我們的靈魂,使我們意志堅定,還能培養自我負責的態度;學音樂也可以使我們強健體魄,運動到身體內部的方方寸寸,使得腦力與身體激盪出最佳總和。
因此,如果以「人生」看待我們面對比賽所準備的一切,很多事情(包括名次)或許不再那麼重要,因為音樂使得我們擁有機會,變成更完整的人。
那正是學習路上最大的禮物,不是嗎?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