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臺灣音樂教父」稱號的是他?民歌採集運動重要推手許常惠!
本篇字數:2,172 字閱讀時間:4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2,172 字閱讀時間:4 分鐘
他,不僅在音樂教育界有著傑出貢獻,發起的「現代音樂運動」、展開的「民歌採集運動」更替臺灣音樂開拓了更多元的可能!
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了解有「臺灣音樂教父」之稱的「許常惠」✨
目錄
Toggle1929 年,許常惠誕生於彰化和美。從小品學兼優,10 歲時前往日本留學,在世田谷區第三荏原小學校就讀;上學之餘,和日本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松田三郎學習小提琴,遞下音樂之緣。
由於當時政局處在一個相當不穩定的時期——珍珠港事件爆發(1914 年)、日本政府發布「決戰非常措置要綱」(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9~1945 年)等,迫使許常惠必須要到軍需工廠勞動,在飛機零件工廠裡渡過一大半的中學生涯。
1946 年,許常惠隨著國際紅十字會的船回到臺灣,進入臺中一中就讀。
雖然語言和習慣不同、和外籍老師之間又有些許隔閡,慶幸的是,他在小提琴和文學作品中找到了些許出口,小提琴演奏的技藝不斷提升進步;畢業之後,順利進入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就讀,隨蕭而化、張錦鴻等人學習理論作曲,並和當時的系主任戴粹倫學習小提琴。
縱使局勢動盪、現實撲朔迷離,但當時僅有 20 餘歲的許常惠,相信藝術的永恆能量。對音樂富有熱情的他,25 歲(1955 年)時也通過教育部第一屆公費留學考試,赴法深造!
身為戰後第一位留法的音樂家,許常惠在這裡徹底打開了音樂上的眼界。夏野教授「要從事你們自己國家的音樂史為目標」一席話也深深地住進了他心裡,希望能讓「作曲家」的概念、在當時在臺仍未清晰的「西洋音樂」得以落實。跳脫以往音樂屆以古典浪漫為主的音樂養成,宣揚更多當時在世界早已流行的現代音樂。
現代音樂創作的推行,就此產生。
「我們需要有自己的音樂!」是許常惠回臺,想要完成的事。
因此,帶著一顆想追尋音樂母語的心,在恩師戴粹倫邀請之下,許常惠回到了母校師大音樂系任教。
當時,臺灣音樂風氣日漸盛行,卻始終沒見到現代音樂的蹤影;主流音樂演奏活動的本土聲音相當少見,仍以西方作品為主;作曲屆也普遍以遵循調性的和聲、西洋古典的創作手法為首。
觀察到這些現象的許常惠,開啟了「現代音樂運動」,更陸續組織「製樂小集」、「新樂初奏」、「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等團體,大量引入了二十世紀的作品,並結合本土作曲家發表新作。
此外,許常惠亦提倡著作權,希望音樂藝術家的心血與生活有所保障;在國際樂壇的跨國交流工作中也盡心盡力,常常邀請日、韓、港等國音樂家以音會友,發起了「亞洲作曲家聯盟」,對當時國際地位遭受孤立的臺灣外交,有著莫大貢獻。
細看這位「臺灣音樂教父」的一生,不僅是現代音樂創作的先驅,更是民族音樂的領航人,對於臺灣音樂屆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而現在頗有聲譽的陳茂萱、柯芳隆、呂錘寬、張己任等人,皆是許常惠的旗下門生,也顯示出其在音樂教育領域上的耀眼成績。
而他留下來的諸多作品——歌劇《嫦娥奔月》、《白蛇傳》、《桃花姑娘》,清唱劇《葬花吟》、《森林的詩》,室內樂作品《臺灣》(為小提琴、單簧管與鋼琴之三重奏)、《臺灣民歌組曲》(國樂五重奏與打擊樂),獨奏曲《盲》(長笛獨奏曲)、《錦瑟》(琵琶獨奏曲),獨唱曲《橋》、《兒童歌曲集》等,以及《尋找中國音樂的泉源》、《音樂百科手冊》、《對位法》、《多采多姿的民俗音樂》、《臺灣音樂史》等皆是現在音樂學子們的參考大全,歡迎大家有機會都可以去聽聽看!
※如果你很喜歡我們的人物傳記系列,歡迎來看看這一篇,支持臺灣指揮家!傳送門在這:《當失敗成為家常便飯,「擇你所愛,堅持奮鬥」猶如希望之光!——指揮家陳美安的勵志人生》※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