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名國際的榮耀背後,是對故鄉飽含眷戀的鄉愁之音——專訪鋼琴演奏家陳瑞斌

本篇字數:2,883 字閱讀時間:5 分鐘

文/Karen Lee、林采霓

16 歲贏得義大利「拉赫曼尼諾夫」國際鋼琴大賽,成為最年輕的得獎者, 20 歲時已奪得許多國際權威性鋼琴大賽五項金牌;曾擔任羅馬尼亞國立 Moldova Iasi 及 Tirgu Mures 愛樂管弦樂團首席獨奏家,並與波蘭國家電臺、布達佩斯、美國猶他州立、莫斯科國立等樂團合作。

他,就是國際知名鋼琴演奏家「陳瑞斌老師」,頂著被歐洲媒體譽為「天使手指」「二十年才出現的一個天才」等美譽,三十多年來,持續受邀至世界各地演出;即便在表演藝術圈受疫情影響甚鉅的 2020 年,他仍舊是那「少數」能在歐洲與職業樂團巡演的台灣鋼琴家。

陳瑞斌老師所參與的全球各地大型、指標性的演出,門票往往一票難求;但在種種光環之外,是他自 13 歲隻身赴奧求學到如今,經年累月下,從台南出走、到名揚國際,替自己淬鍊打磨出的鋼琴大師之路:曾長達十年未與台灣和家人相見,唯一所擁有的,是與家人十年來不間斷的書信往返,聊以慰藉隻身在外的思念。

鋼琴演奏家陳瑞斌 13 歲即隻身赴奧求學,成名的背後是對家鄉的無限鄉愁。圖/陳瑞斌 (Rueibin Chen)

這次,【音音有代誌】將透過一問一答方式,了解陳瑞斌老師在收穫掌聲背後,音樂上的成就之路,將帶你聽見存在於舞台之外,與家鄉闊別多年的鄉愁之音……

(以下 Q = 音音編輯/A = 陳瑞斌老師)

Q:年僅 13 歲就前往奧地利學音樂!回想起當時,這個城市有沒有給老師留下哪些深刻印象?

A:「我是以『小留學生』的身分到維也納去念書,這個城市後來給了我『不論我走到世界上哪個角落,我都很懷念這個地方』的濃厚影響。我想,這邊可以說是全世界最美的一個城市。」

Q:不過,這麼小就前往國外學琴,一定有許多不小的挑戰吧?

A:「第一是我必須要學德語,第二是我並非科班出身,最後則是我父母親在我出國留學之後,從來沒有和我在維也納相遇,我們一直沒有機會見面,孤單感因此油然而生。因此,很多東西都必須回歸到『一個人克服』這個角度,比起學習層面(不論是文化、練琴等), 我覺得身處這樣一個陌生環境就等同於挑戰和學習本身

回過頭來看,這個對我演奏上也幫助很大。從陌生環境啟發該如何『過生活』,並懂得在學業上、表演裡去做分配、取得平衡。」

Q:老師一路學琴以來,參加國際比賽的經驗非常豐富、在世界各地獲獎無數。那麼,老師覺得學琴參加比賽對自己來說最大的意義、收穫的部分是什麼呢?

A:「對我來說,比賽就是一個觀摩、動力,認識很多優秀的鋼琴家們、與他們做朋友;切磋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對我在演奏上有很多幫助。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比賽,我會說,去在意名次意義不大、心態上也不太健康,一切盡力就好,畢竟結果的背後會根據場地、評審的不同……充斥著一些不可操控的因素。

因此,每當在幫助後輩們參加音樂比賽的時候,我第一句話會問他們的不是『準備好了嗎?』、『你有沒有信心?』;而是會問:『假如比賽成績不理想,你有沒有勇氣再去參加第二次?』如果他們給我肯定的答覆,那就去參加比賽吧!

畢竟回過頭來看,大家的演奏生涯都很長,不要因為一次失敗就墮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大家的演奏生涯都很長,不要因為一次失敗就墮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是陳瑞斌對音樂學子的勉勵。圖/陳瑞斌 (Rueibin Chen)

Q:老師創下了很多「第一」的紀錄!好比以第一位台灣出生鋼琴家身份,在美國知名露天音樂劇場 Hollywood Bowl 好萊塢碗與世界著名交響樂團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洛杉磯愛樂樂團演出,也站上中國大陸如上海世博開幕﹅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等大型演出舞台。站在許多世界舞台表演過後,有沒有哪次演出讓老師印象最深刻、特別想分享給聽眾的?

A:「疫情的時候(2020 年 8 月 25 日)、我在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有一場跨界演出。當時我想,台下的觀眾縱使對古典音樂熟悉度不高又何妨?只要能讓他們感動的音樂都是好音樂不是嗎?所以我融合了客家、廣東、日本等跨國元素,甚至樂團 Cold Play 的作品都拿來做改編(笑)。

後來,那場音樂會受到非常多好評;甚至到最後,所有的人都離場了,後來竟迎來了意想不到的人——台中市長盧秀燕,單獨到後台來跟我祝賀、交流。

體現了音樂會嘗試貫融不同族群的重要性,每個人都可以對音樂會有不同理解,只要觀眾能更願意走進音樂廳,一切都值得。

Q:老師多年來雖然都在國外、卻從來沒有忘記家鄉台灣的音樂!曾演出富含台灣味兒的《愛河協奏曲》、《寒夜》鋼琴協奏曲等。究竟是怎麼堅持做到在海外多年都不忘記自身文化,持續在國際上推廣華人的音樂元素?

A:「第一,是寫信。我從 13 歲開始跟家人不間斷地寫信,持續了十幾年,與台灣也間接有了連結。

第二,在維也納,由於接觸到中文的機會沒有那麼多,因此就算是半年前的報紙,留學生們也會相當熱衷搶著觀看,那是我們了解台灣的一種方式,畢竟在那個時代,資訊流通沒有那麼方便。

另外,我後來想,既然音樂源自歐洲、西方人又對音樂傳統這麼重視;來自台灣的我,對自己文化、土地也要有深刻的認知不是嗎?所以,我開始找尋傳統樂器、理解中國音樂,自己認同了自己音樂之「根」了以後,在各地演出時,情感才得以傳遞給每一個聽的人。從推廣層面來看,也更有意義。」

Q:今年下半年十月樂迷們總算能現場看到老師的演出、會回臺舉辦演奏會!想請老師介紹一下這場音樂會將演奏的曲目與獨特之處~

A:「此次音樂會有許多西方的代表性曲目與改編作品,好比蕭邦、史克里亞賓、拉赫曼尼諾夫、克萊斯勒 – 拉赫曼尼諾夫改編的作品;特別的是,還會有東方華人元素的曲目——江文也:《小素描》、江文也:《台灣舞曲》!我希望能透過這場演奏,將置身海外多年的情感與反思帶回故鄉,用觸動人心的旋律感動臺灣聽眾們的心;另一方面,也得以用悠揚的琴藝與世界對話,牽起台灣與海外更多的連結!」

陳瑞斌將在今年 10 月於臺北國家音樂廳舉辦返台獨奏會!圖/陳瑞斌 (Rueibin Chen)
儘管旅外多年,德語早已成為生活之必須,歐洲也儼然成為了陳瑞斌老師的第二個家,但他從未忘記自身根源,也持續在文化推動上不遺餘力!在成就了個人音樂生涯顛峰後,將帶著文化推手的使命,今年十月份,於國家音樂廳舉辦《 彩繪人生 天使手指 陳瑞斌 Rueibin Chen 鋼琴音樂會 》,有興趣的人絕對不要錯過囉(っ’ᵕ’)╮ =͟͟͞͞♡

🎹 詳細演出資訊,請詳見陳瑞斌臉書粉絲團專頁🎹 

知道你一定想在近國家音樂廳欣賞瑞斌老師精采演出前,先聽聽他聊對音樂和音樂會的看法!podcast 收聽請點以下連結🔗

看完文章或聽完節目,如果也對我們的專訪服務感興趣,不妨透過【音音有代誌】平台之『專欄訪談』或 『Podcast 節目』等形式露出。我們將根據表演者的特質及背景,透過音音專屬設計之客製化訪綱與內容架構,增加您的曝光及知名度。

•  此服務由【音音有代誌】編輯台採訪團隊進行。
•『專欄訪談』經採訪、撰寫、潤飾、資訊校對後發布。
•『
Podcast 節目』經訪談、剪輯後發布。
•  如需搭配平面攝影及妝髮,我們也可提供服務。

 音音有代誌平台,是創作者間合作的橋梁;透過專訪,也讓更多表演藝術圈的創作者認識、記住您!

『專欄訪談』及Podcast 節目』服務,歡迎聯繫:【音音有代誌】編輯台

  E:inintomusic@gmail.com │  T:(02) 2363-2000 ( 週一至週五 9:30 ~ 18:30 )

編輯部
Author: 編輯部

音音有代誌,為你帶來音樂大小事。 這是編輯部的公用帳號,不論是音樂常識、冷知識、音樂會資訊或是任何你想知道的,音音有代誌都給你!

編輯部
音音有代誌,為你帶來音樂大小事。 這是編輯部的公用帳號,不論是音樂常識、冷知識、音樂會資訊或是任何你想知道的,音音有代誌都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