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奏與教學上,同時追求卓越!——專訪鋼琴家汪奕聞

本篇字數:3,272 字閱讀時間:5 分鐘

提及「音樂」,你的第一直覺是什麼呢?無論是否出身科班,相信絕大多數人能理解,音樂的學習,從來不易,和其他藝術類別相同,若想有所成,並非付出即能成就,想短時間一步到位取得成功,絕無可能,收穫掌聲之前,是長年的學習訓練、經驗上的磨練,以及美感和感受上的培養。

對於鋼琴家汪奕聞(Evan Wong)而言,「音樂,就是一種長年的追求!」每個時代,同一首經典曲目,不同的演奏者便有不同的感受、想法和再詮釋。因此,音樂的學習,以及古典樂的演奏,他認為,起始點是向大師們借鑑學習,但最終意義在於「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聲音」今年十月,汪奕聞將於奇美博物館奇美廳舉行 奇美音樂節【銀幕上的古典音樂】鋼琴即人生:汪奕聞鋼琴獨奏會,引領聽眾進入他所理解的音樂世界!

汪奕聞,曾獲第六屆日本仙台國際音樂大賽銀獎暨觀眾獎,2020 年秋天,由德國 Acousence Label 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 Beethoven, Chopin & Others 》。他的演出經歷遍及世界各地,合作樂團包括日本仙台愛樂、比利時皇家瓦隆室內樂團、墨西哥美藝室內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長榮交響樂團、美國南伊利諾音樂節交響樂團等;此外,亦活躍於各大音樂節,包括瑞士 Verbier Festival 、Lucerne Festival、美國 Ravinia Festival 、Aspen Music Festival 等。

這次,【音音有代誌】很榮幸能以專訪形式,了解實務與學術底蘊皆具豐碩經歷,汪奕聞教授在收穫掌聲背後,音樂上的成就之路,也將帶你用文字感受到,他那被日本《Chopin》雜誌形容為「充滿透明感的優美音色」……

短暫分別,對「它」的念想於焉而生

圖/汪奕聞提供

訪談的開始,我們先將時光倒回,與汪奕聞一起憶起音樂學習的起步。這就不得不提及小學五年級時因家人工作關係,在英國生活半年之經歷;當時主修鋼琴的他,僅帶著自己的小提琴遠渡重洋,也只在當地找尋老師繼續小提琴的學習。

沒想到回到台灣後,那半年與鋼琴「暫時分手」的時光,讓小小年紀的他心中產生對於鋼琴一絲異樣的情緒,後來的他才明白,那種心裡的感覺,名為——想念,短暫的分別,讓他意識到自己對於鋼琴的熱愛!

若用一個名詞囊括起鋼琴初衷,那無疑是「他」

圖/EVAN WONG PIANIST 網站

盤點起喜歡的音樂家,汪奕聞直言不同時期各有不同感受,從小小年紀時出於直覺地對巴哈作品的喜愛、國中時非常喜歡拉赫曼尼諾夫和柴可夫斯基,以及20世紀的鋼琴家如柯爾托 (Alfred Cortot和索夫羅尼茨基 ( Vladimir Sofronitsky) 等等,到大學時期著迷於鋼琴家席夫 (Andras Schiff)獨特的音色跟樂句;但,若要用一個名詞囊括起熱愛鋼琴的初衷,那無疑是「霍洛維茲」的名字!

汪奕聞憶起國小六年級自英國回到台灣後,無意間,在家中找到一捲鋼琴大師霍洛維茲在俄國最後一場鋼琴獨奏會的錄影帶,令他十分著迷!霍洛維茲個人化的音色、亟具能量的演奏,以及富有想像力的音樂詮釋,一直影響著他日後的演奏。

論起音樂,汪奕聞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錄影帶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這位俄國鋼琴大師的演奏為他帶來的感動難以忘懷,於是,霍洛維茲與鋼琴,在他心中始終無法被取代;汪奕聞補充道,即便在大學時期曾一度猶豫轉換至指揮賽道,但在他心目中,鋼琴演奏的那種純粹,以及於他個人而言,最能表達、展現自我的自由,仍割捨不下,言談間,他對於鋼琴那種深深的認定,也感染著我。

獨立思考之重要!你,就是所有問題的解答

圖/TIFA
圖/Arthur Moeller

汪奕聞,擁有歐美雙博士-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Theater und Medien Hannover)鋼琴最高演奏家文憑(Konzertexamen)和美國西北大學音樂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Bienen School of Music)音樂藝術博士(DMA),並具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碩士和新英格蘭音樂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學士榮譽獎章(Academic Honors)。

說起旅外習藝,美國波士頓七年,紐約兩年,芝加哥四年,以及德國漢諾威兩年等經歷,自 14 歲起即以小小留學生身分離家的他,長年在外除了體會到了各地對於陌生臉孔的不信任,也曾遇過許多貴人幫助,與許多離鄉求學的音樂學子們一樣,在生活上,學會獨立自主,在學習上,則學會獨立思考,「一人在外,你只有自己。」

自 2023 年起,汪奕聞擔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專任助理教授,他也同時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和輔仁大學,希望能將自身在外所學,與更多台灣學子們分享,雖說汪奕聞是教授鋼琴,但他表示「我一直覺得,希望帶給學生的反倒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況且,其實很多東西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那個答案,我期待學生能自己去發覺。」十分熱衷於教學的他,希望不僅是做到音樂上的傳道授業,更可以透過價值觀潛移默解學生之惑 ,為台灣教育,帶來正面影響。

曾輾轉於不同城市間學習,汪奕聞以過來人經歷分享,每處新地方都帶給自己在音樂上許多不同的「刺激和養分」,因此,他十分鼓勵學生們出國進修學習,不僅可得到專業領域上的養分、與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菁英們在競爭激烈的音樂領域中切磋學習,更重要的是藉身處環境之中,接觸不同文化、藝術、歷史,拓展「眼界視野」上的獲得,以加深對於音樂表演的深刻理解!

至於衡量的點,他則提醒,首先,務實面來說,不外乎是「費用」上的考量,一般而言,大城市在預算上花費較高。接著,比起學校,對將來有意以演奏為主的人而言,對於「師資、想跟隨的老師」的選擇尤為重要!最後,從個人角度出發,選擇自己所喜愛的,判斷可從中獲得所欲得到資源的「城市」。

汪奕聞兼具美洲和歐洲學習經歷,我們不免對二者地區上差異感到好奇,與本次演出雷同似的,汪奕聞十分巧妙地以電影為喻,他形容美國猶如好萊塢電影般,充斥特效和絢麗風格;而德國宛如歐洲獨立製作的電影,著重傳統和美學的傳承。

汪奕聞的個人感受是,在美國,鋼琴演奏上會較注重個人演奏風格的建立,步調快速,城市中有非常多的演出劇目輪番上演,絕對不缺可以買票進場看 show 的機會;德國,則較側重於樂譜的記譜法、對於譜上的記號更在意,氛圍寧靜,適宜靜下心來好好鑽研作曲家的音樂語言與創作風格。

抽象思維訓練 + 品味價值觀培養 = 音樂

圖/奇美音樂節【銀幕上的古典音樂】鋼琴即人生:汪奕聞鋼琴獨奏會 Opentix 售票頁面

疫後三年,時代變遷快速,科技的發展腳步更快,每每推陳出新,短時間內又有新發布,汪奕聞有感於此,不免思索起音樂和人們之關係。他認為,音樂絕不僅有純在情感上的表達,音樂是一種比文字更直接的語言,它有很多理性結構,因此,是種很完整的抽象思維上的訓練,更是思考能力、品味、價值觀的養成。他笑說,因此,不只是專職音樂人,也真的很鼓勵大家都來學習音樂。

音樂,不僅是艱澀難懂的語彙,也可以是十分平易近人的藝術欣賞,今年 10 月 7 日,奇美音樂節【銀幕上的古典音樂】鋼琴即人生:汪奕聞鋼琴獨奏會,將帶來許多大眾耳熟能詳的,被用於電影配樂中的古典樂,如電影《媽的多重宇宙》中的德布西:〈月光〉、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莫利克奈:〈說愛〉等曲目,其中,獨奏會之壓軸曲目,同時也是汪奕聞最感到有挑戰的便是蕭邦:二十四首《前奏曲》,令人期待!

電影影迷,相信能在本次演出中獲得共鳴;音樂人,亦能在獨奏會中,充分感受汪奕聞所帶來的細膩幽微、優美的琴音!

奇美音樂節【銀幕上的古典音樂】鋼琴即人生:汪奕聞鋼琴獨奏會 演出資訊

演出時間:2023 年 10 月 7 日 ( 六 ) 14:30

演出地點: 奇美博物館奇美廳

購票:OPENTIX

主辦:財團法人奇美博物館基金會 06-2660808

 

↳想知道汪奕聞更多的演出資訊,詳見 EVAN WONG PIANIST 網站

※時常參加音樂比賽的你,肯定也會想看看汪奕聞老師的這篇!傳送門在這:《想在音樂營交朋友就靠視奏?比賽評審原來在意這些事? ft. 汪奕聞 | 音音有代誌 ep25》※

看完文章或聽完節目,如果也對我們的專訪服務感興趣,不妨透過【音音有代誌】平台之『專欄訪談』或 『Podcast 節目』等形式露出。我們將根據表演者的特質及背景,透過音音專屬設計之客製化訪綱與內容架構,增加您的曝光及知名度。

•  此服務由【音音有代誌】編輯台採訪團隊進行。
•『專欄訪談』經採訪、撰寫、潤飾、資訊校對後發布。
•『
Podcast 節目』經訪談、剪輯後發布。
•  如需搭配平面攝影及妝髮,我們也可提供服務。

 音音有代誌平台,是創作者間合作的橋梁;透過專訪,也讓更多表演藝術圈的創作者認識、記住您!

『專欄訪談』及Podcast 節目』服務,歡迎聯繫:【音音有代誌】編輯台

  E:inintomusic@gmail.com │  T:(02) 2363-2000 ( 週一至週五 9:30 ~ 18:30 )

林采霓
Author: 林采霓

長了一張厭世臉,內心卻很浪漫感性,喜歡民謠、靈魂樂、80-90年代華語流行樂。 小時候想讀中文系,長大卻意外讀了法律,最終仍逃不過依循天性使然的宿命,於是與文字及表演藝術一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期許有天能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不僅是達標的誠意,為世界帶來即便微小,卻正向的漣漪。 找她這邊請:veralin9661@gmail.com

林采霓
長了一張厭世臉,內心卻很浪漫感性,喜歡民謠、靈魂樂、80-90年代華語流行樂。 小時候想讀中文系,長大卻意外讀了法律,最終仍逃不過依循天性使然的宿命,於是與文字及表演藝術一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期許有天能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不僅是達標的誠意,為世界帶來即便微小,卻正向的漣漪。 找她這邊請:veralin966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