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荏苒時光裡,呢喃著古老的低語?——奇美博物館的三把鎮館名琴(上)

本篇字數:4,337 字閱讀時間:7 分鐘

(圖/積木文化)

「蒐藏樂器是為了與民眾分享美好的音樂,為人們帶來幸福與感動,更是守護這些樂器可以長長久久流傳下去。名琴是人類文化遺產,只是暫時由奇美保管,奇美有義務及責任保護這些大師的樂器作品,讓子孫不是只能在書上想像古老名琴的音色,而是能夠真實聆賞它的悠揚樂音。」

這段話,是財團法人台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下簡稱為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信念,也是奇美多年來致力於推廣藝術與的初衷。

每一把歷經淬鍊的古琴,都隱藏著年代流傳的歷史痕跡,以及一代代提琴家的情感共鳴;現代製琴技術或許能打造出音色媲美甚至超越古董名琴的樂器,不過,即便工法完整還原,與古琴相比,仍有一項程序永遠無法追上,那就是———「時間」,古琴身上的歷史價值,無法復刻,更無法取代。

11 月 18 日,文化藝術的巨人許文龍先生逝世,享耆壽 96 歲。

他所創辦的奇美博物館,以上千把提琴收藏、豐富的提琴文獻資料庫聞名,針對全球重要製琴師的師承派別、區域與年分進行系統性的數據彙整以保存人類文化遺產,是世界上唯一能獨立完整展出五百年提琴發展史的收藏博物館,也是全球提琴演奏家的必訪之地!

位於台南市仁德區的奇美博物館,館區占約10公頃,建物本身地板面積近1萬3千坪,收藏豐碩。 圖/維基百科

奇美博物館,不僅是收藏單位,更是提琴文化與古典樂推廣的重要據點,許文龍從未將這些身價超過九位數達億元的稀世古名琴束之高閣,反而願意承擔出借名琴的風險。除展示外,更開放音樂家們申請借用,三十多年前曾受許文龍之邀前往試琴的大提琴家張正傑表示,「樂器出借不可否認有其危險性,在移動過程中的保護方式、天氣因素等,都是種壓力,他願意承擔這些危險,讓樂器能交到音樂家手中,透過演奏發揮樂器最重要的價值,由衷佩服與感謝。」

當今名家如馬友友、胡乃元、蘇顯達等人都曾向奇美借過琴,十餘年來,累計借還人數超過 3000 人,嘉惠無數台灣提琴新秀,供其就學考試及比賽所用,原因無他,自小在貧困環境中成長的許文龍,雖鍾情於提琴聲,深深明白一把提琴要價不菲,許多家庭無法負擔,因此透過免費申借,希望讓學琴的孩子可免於經濟壓力,一展音樂長才,無私的舉措,令人由衷敬佩、感動。

而在提琴的世界,素有「名琴之鄉」美稱的義大利克里蒙納(義大利語:Cremona),出了舉世聞名的三大名琴家族「阿瑪蒂」、「史特拉底瓦里」、「瓜奈里」;奇美博物館,將這三大家族之作盡收囊中!若想遙想名琴為家族締造的黃金時代,以及在時間洪流中為製琴史書寫下的重要一頁,請務必親自走訪一趟奇美。

這次,音音有代誌挑選館藏千把提琴中,出自三大製琴家族之三把鎮館名琴,帶您一同感受上百年前匠人的精湛手藝,以及名琴身上的豐富傳奇典故……

溫順而清澈!清新如朝陽,現代小提琴的先驅——尼可羅.阿瑪蒂(1656 年製)

「尼可羅.阿瑪蒂 1656」小提琴,與現代小提琴相比,其琴頸較短。 圖/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

小提琴「尼可羅.阿瑪蒂」(Violin by Niccolò Amati 1656, Cremona),出自義大利克里蒙納(Cremona)的阿瑪蒂家族,由尼可羅.阿瑪蒂(Niccolò Amati, 1596-1684)於 1656 年所打造,被視為義大利早期名琴中的極品,音量飽滿響亮,音色清澈明亮,如朝陽般清新,小提琴家蘇顯達曾分享拉奏的感受是「它的性格溫順,且音色屬於細緻型」。

尼可羅.阿瑪蒂,是阿瑪蒂製琴學派創始人安德烈.阿瑪蒂(Andrea Amati, c. 1505-1577)之孫,阿瑪蒂家族在他的帶領下,不僅將製琴工藝推臻到巔峰,更一手讓家族事業的聲譽遠超同時代其他人,就連法國波旁王朝王室都對阿瑪蒂家族青睞有加,在法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 1601-1643)在位時,曾為其所立的旗下「皇家24把小提琴樂隊」,向他訂購多把小提琴。

義大利製琴師尼可羅.阿瑪蒂(Niccolò Amati) 圖/Wikipedia

由於尼可羅.阿瑪蒂將家族生意推至頂峰,訂購提琴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人手欠缺情況下,尼可羅.阿瑪蒂不得不改變原先家族中製琴手藝一脈單傳、只傳子孫的做法,他開始對外大量招收學徒,同時期至多有 16 位學生跟隨在他身邊學習製琴技巧。他更培育出多位優秀弟子,包括如今耳熟能詳的安德烈.瓜奈里蒂(Andrea Guarneri, 1626-1698)、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c. 1644-1737)等製琴大師,持續將他的技術發揚光大,這樣的做法也在提琴史上影響深遠。

尼可羅.阿瑪蒂所改良的小提琴固定型制(Grand Pattern,又被稱作 Grand Amati ) 圖/The Strad

尼可羅.阿瑪蒂製琴生涯中還有一項重要成就:改良提琴的大小為固定型制(Grand Pattern,又被稱作 Grand Amati ),這把「尼可羅.阿瑪蒂」(1656 年製)小提琴,便是他當時固定型制的範本之一,他將琴身做得更加平滑、共鳴箱挖深、增加弦的張力,並將琴頭長度稍微延長,使琴之音量更加飽滿有力;同時,將琴長也稍微拉長,使得提琴尺寸與現今所用的差異性很小,可說是現代小提琴先驅!

外觀上,他以祖父所製的提琴為根基,順應了歐洲十七世紀當時「注重個人情感」的美學觀,改變琴身的外飾並發展出古典的外型。經他的改良創新,小提琴的尺寸比例完整、式樣優雅,音色甜美又易拉。

1991 年,奇美文化基金會於德國布蘭登堡(Brandenburg),找到了保存仍相當完整,音色純淨清澈的「尼可羅.阿瑪蒂」(1656 年製),並將流落於此的它收入麾下。

一起來聽聽 🎻 尼可羅.阿瑪蒂(1656 年製)的聲音

甜美且細緻!上等木材打造,強弱音層次明顯——瑪麗.霍爾-維奧第(1709 年製)

小提琴「瑪麗.霍爾-維奧第」,背板和側板的虎紋清晰可見。 圖/奇美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

製於 1709 年的小提琴「瑪麗.霍爾」,又有別名「維奧第」,為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1644-1737)製琴黃金時期的上乘之作,它的音色圓潤明亮、飽滿充實,且富有張力,台灣小提琴家蘇顯達稱其琴身做工精緻,猶如一件藝術品,且聲音甜美,音色只能用「棒透了」來形容!

「瑪麗.霍爾-維奧第」,以極具鮮明紋路的楓木製成,它那攝人眼目的一塊式背板,虎紋自左至右側向上傾斜,閃著耀眼眩人的紅橙光澤,面板則以具漂亮紋理的松木製成,塗漆呈金橙色澤;整把琴不僅具優美的音響色澤,其璀璨斑斕的外觀,同樣奪目。

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是尼可羅.阿瑪蒂的學徒,他早期的手藝,自然沿襲了阿瑪蒂家族的製琴風格,但史特拉底瓦里並不想止步於此,往後二十載,他一邊和師父學手藝,一邊投入心力於研究與實驗如何超越阿瑪蒂; 1700 年左右,他終於鑽研出滿意的範本—也將之用於這把「瑪麗.霍爾-維奧第」的製作上—無論琴型、板面弧度、木板厚度、製作細膩、油漆、琴頭雕刻等都到近乎完美的地步,也成為後人仿造的範本,更讓他收穫了偉大製琴家的聲譽。

義大利製琴師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 圖/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史特拉底瓦里雖頗負盛名,但也僅限於義大利;直至 19 世紀初,義大利小提琴家維奧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1755-1824)偕史特拉底瓦里這把 1709 年的小提琴作品於巴黎宗教音樂會(Concert Spirituel) 首亮相, 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這把史氏琴優美絕倫而豐潤的琴音,回應了維奧第熱情激昂的演奏風格,在名家的手中發揮地淋漓盡致讓法國人對義大利人小提琴演奏風格大為改觀——從視小提琴僅為「替宮廷舞蹈伴奏的樂器」,提升至「演奏家的獨奏樂器」——而後,世人開始用「維奧第」來稱呼這把小提琴!

那場演出,讓世人見證了此琴無可取代的優越性,更使名琴背後製琴師的名聲走出義大利;人們爭相尋求史特拉第瓦里所打造的名琴,擁有一把史氏琴,成為當時全歐洲每個提琴演奏家及提琴愛好者的一生心願!

義大利小提琴家維奧第(Giovanni Battista Viotti) 圖/Wikipedia

「維奧第」在歲月流淌中,幾經輾轉。1905 年,英國首位國際級的小提琴家瑪麗.霍爾(Marie Pauline Hall, 1884-1956)自倫敦琴商手中買下這把傳說中的「維奧第」,用蘊含生命力的演奏,發揮了「維奧第」獨有的音色潛能。

同時,提琴界聲譽極高的《史特拉提琴雜誌》(The Strad)曾評:「瑪麗.霍爾可以說是肩負起這把史氏琴「維奧第」的歷史傳承。」於是,後人多半改以「瑪麗.霍爾-維奧第」(“ex Marie Hall-Viotti”)來稱呼此琴,瑪麗.霍爾延續了這把史氏名琴「維奧第」珍貴生命力。

英國小提琴家瑪麗.霍爾(Marie Pauline Hall) 圖/Wikipedia

至於「維奧第」絕佳的渲染力,究竟從何而來?學者眾說紛紜,一說認為,絕美的琴音源於史特拉底瓦里對木材風乾時間的把控;另一說覺得,關鍵在於製琴當時(17、18 世紀)全球正處小冰河時期,較為寒冷的氣溫大幅減緩樹木的生長速度,於是易於生成較為堅實緻密的木材,而史特拉底瓦里又足以負擔得起當時最好的進口木材,木頭選材造就了近乎完美的琴音,既能表現低音弦的雄渾深沉,又能發揮高音弦昂揚高亢的音色。

史特拉底瓦里改良前的小提琴(上),對照史特拉底瓦里因應現代表演需求而將小提琴琴山改良較為平坦的史氏琴(下)。 圖/《匠心獨具:史特拉第瓦里與琴的傳奇故事》

無論哪一說為真,不可否認的是,此琴音色和史特拉底瓦里對小提琴改良提琴有密切關係!他將琴身長度改回 14 英吋(約 355mm),發展出「貝茲」(Betts)形制的提琴;另一方面,他將面板與背板的弧度修得較為平坦,使琴身輪廓呈現出極為對稱的美感,與原先高弧度的拱型結構小提琴相比,史氏琴較為平坦的琴身,更容易產生振動,因此能發揮出圓潤且富有張力的音色。

這把史特拉底瓦里的「瑪麗.霍爾-維奧第」,正是奇美文化基金會創辦人許文龍收藏小提琴的起始,1990 年,他自台灣小提琴家林昭亮手中購得此琴,許文龍形容:「當琴身貼上脖頸的那一瞬間,渾身激動得無法言語;在拉出第一個琴音時,史特拉底瓦裡的靈魂穿越了 281 年的時空,發出清澈如水的召喚,宛如天啟。」許文龍與這把名琴的相遇,開啟了奇美收藏名提琴的契機!

一起來聽聽 🎻 瑪麗.霍爾/維奧第(1709 年製)的聲音

看完上述兩把古董名琴的歷史淵遠,是不是有更多的了解了呢?

至於,第三把同樣重量級的奇美鎮館名琴究竟是哪一把呢?預知詳情,且待下回分解!ヽ(*´∀`)ノ゚

※迫不及待想一同揭密奇美名琴的傳奇故事?那就快點擊連結開始愉快的閱讀時光,enjoy!傳送門在這:《是誰在荏苒時光裡,呢喃著古老的低語?——奇美博物館的三把鎮館名琴(下)》※

林采霓
Author: 林采霓

長了一張厭世臉,內心卻很浪漫感性,喜歡民謠、靈魂樂、80-90年代華語流行樂。 小時候想讀中文系,長大卻意外讀了法律,最終仍逃不過依循天性使然的宿命,於是與文字及表演藝術一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期許有天能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不僅是達標的誠意,為世界帶來即便微小,卻正向的漣漪。 找她這邊請:veralin9661@gmail.com

林采霓
長了一張厭世臉,內心卻很浪漫感性,喜歡民謠、靈魂樂、80-90年代華語流行樂。 小時候想讀中文系,長大卻意外讀了法律,最終仍逃不過依循天性使然的宿命,於是與文字及表演藝術一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期許有天能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不僅是達標的誠意,為世界帶來即便微小,卻正向的漣漪。 找她這邊請:veralin966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