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回顧!七歲的馬友友和他的姊姊馬友乘——一個成為享譽國際的演奏家,一個終生鍾情於音樂

本篇字數:1,523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好奇心、親和力、笑容與幽默感;渲染人心的音樂魅力、無與倫比的演奏技巧、動人心弦的音色掌握……他是馬友友,是不管熟不熟悉古典音樂界,都可能聽過的名字,也是無數音樂學子學習路上的信仰之光。

今天,我們要帶你回到這位大師的「小時候」那天,馬友友在一位已故大師的介紹之下,跟姊姊馬友乘一起登上了舞台……

一場募款活動,兩個畢生奉獻給音樂的人

那天,是「美國藝術慶典」募款活動現場,台下的觀眾,包括時任總統甘迺迪夫婦。指揮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介紹馬友友、馬友乘(Yeou-Cheng Ma)出場,在一陣熱烈掌聲之後,他和姐姐以二重奏形式,演奏了法國作曲家吉恩-巴蒂斯特·布雷瓦(Jean-Baptiste Bréval)的《A 大調第三號協奏曲》第一樂章。沉著冷靜的表現、精緻悠揚的樂音,讓人難以相信他們是年僅七歲、十一歲的孩子。

長大後的馬友友,發行的唱片屢獲好評、音樂會幾乎場場爆滿,深受各個年齡層粉絲的喜愛,更擁有 19 座葛萊美獎加持。然而,這樣的他從未滿足,總是帶給大家一次又一次的驚喜,好比召集全球藝術家、音樂家,希望將橫跨歐亞的古絲路上的文化、藝術、人文等再次介紹給世人的「絲路計畫」(Silkroad Project);或是走訪全球無數城市、以音樂和文化與大眾進行深度交流的「全球巴哈計畫」,都流露出馬友友精湛琴藝背後,盼望用音樂治癒萬事萬物、連結文化與人文的真摯本色。

不只是馬友友的姊姊——認識馬友乘!

與弟弟亦同,馬友乘從小在音樂上就有優異表現,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只不過,她並未和弟弟相同、在長大後走上音樂之路,而是成為了小兒科醫生。但是,始終放不下音樂的她,除了保持每天練琴的習慣之外,也致力探索音樂與醫學的關係,「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用音樂讓孩子們平靜下來,特別是有些特別容易受到驚嚇的孩子。」

除此之外,馬友乘還接下了由父親創建的「紐約青少年交響樂團」(The 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行政總監一職,投身音樂教育;有醫學背景的她,在管絃樂團中一次次地引領孩子用音樂抒發自我,「音樂能夠成為孩子們表達情感的出口,使得某些很困難的情緒有了抒發的渠道。」

馬友乘。圖/Harvard medicine官網

「音樂是我的初戀。」至始至終,那個深愛音樂的女孩從未改變。馬友乘雖然並未和弟弟一起在演奏上發光發熱,卻用自己的方式,溫柔地擁抱內心所愛,並傳遞給下一代。

也許,喜歡一件事情,就算再怎麼離它遠去,終究會回頭追尋——馬友乘的故事,教會了我們對所愛之物轉念的勇氣。

Karen Lee
Author: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