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大學音樂系必考?那些同名同姓的「偽」雙胞胎樂曲們!

本篇字數:6,057 字閱讀時間:10 分鐘

遙想當初面對高中音樂班、大學音樂系考試之際,我總會拿起致凡音樂知識彙編,從頭到尾好好複習一次。其中,每次複習時總會特別畫重點、考試當下還是容易犯錯的,莫過於古典樂裡頭那些「同名同姓」的樂曲們( •̣̣̣̣̣̥́௰•̣̣̣̣̣̥̀ )

那麼,如果你也是像編輯一樣記憶力堪憂 aka 容易搞混這些樂曲;或單純只是好奇這些同名同姓樂曲來歷的話,今天這一篇,絕對不要錯過!

(雖然我無法保證看完會過目不忘,但有高機率能讓你加深對這些樂曲們的印象唷)

我們的羅密歐與茱麗葉(ft.白遼士、柴可夫斯基、普羅高菲夫、古諾)

當舉世聞名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遇上「戲劇交響曲」,會激盪出什麼樣的化學反映?

咦先等等!什麼是「戲劇交響曲」呢?其實,「戲劇交響曲」顧名思義,雖有劇情、卻沒有布景或肢體表演,擔任人聲的歌者也並非主角,而是與器樂化為一體,是引領劇情的重要角色。

白遼士(Hector Berlioz)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戲劇交響曲,以三位獨唱、合唱團加上大型管弦樂團的龐大形式構成,在長達一百分鐘的曲目中,無論是羅密歐與茱麗葉所在的兩大家族(蒙特鳩家族、卡帕萊特家族)之間劍拔奴張的氛圍、男女主角濃烈壓抑不住的熾熱愛情、輕快詼諧曲的適時交錯、角色即將面對死亡的撕心裂肺……皆用管弦樂的方式表達透徹。

除了讓聽的人對於管弦樂的「戲劇」表現力大吃一驚,這首作品,也奠定了白遼士在戲劇和交響曲領域的地位——原來,演戲並不一定要靠「演技」,管弦樂也可以靠「聲音」演戲。

白遼士。圖/wikipedia

緊接著,是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管弦樂作品——《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1869 年(柴可夫斯基 29 歲的時候),作曲家巴拉基列夫(Milii Balakirev)向柴可夫斯基詢問,有沒有興趣將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譜寫成樂曲?這位「好心」的音樂家,甚至連「創作大綱」都一併與柴可夫斯基討論。

原來,柴可夫斯基在許多地方遵循了自己的「直覺」創作,而不是照著巴拉基列夫的意思。於是,作品發表之後,當時名氣還不及巴拉基列夫的柴可夫斯基,曾數次按照他的意思修改本作,《羅密歐與茱麗葉》因此留存了三個版本(1869-70 年首版、 1872 年發表了第二版、1880 年又發表了第三版)。

巴拉基列夫。圖/wikipedia
柴可夫斯基。圖/wikipedia

《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特別之處在於,柴可夫斯基並沒有按照劇情的順序寫作,而是藉由角色之間氛圍的不同,創造出音樂的對比——時而充滿戲劇性,時而美麗心醉,時而膽戰心驚;代表兩大家族的殘酷旋律、和代表羅密歐與茱麗葉愛情的狂喜主題形成明顯對比,然後漸漸地在我們覺得快要沒有希望之時,柴可夫斯基選擇以昇華的勝利作結——

也許,柴可夫斯基心裡的某一隅,羅密歐與茱麗葉或許正在世上某處,永恆相愛。

以《彼得與狼》聞名、作品風格詭譎多變,有「音樂變色龍」之稱的作曲家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他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芭蕾舞劇(組曲)又會是何種樣貌呢?

《羅密歐與朱麗葉》芭蕾舞劇(組曲),是普羅高菲夫受基洛夫劇院(Kirov Theatre,現在的馬林斯基劇院)委託創作的作品,他也因此從往返於於歐洲、美國之間的「旅居者」,回到祖國蘇聯(Soviet state)。只不過,當時蘇聯樂壇其實發生了一件大事——

身處「史達林」統治的他們,不僅人民無法擁有自由思想,藝術創作也連帶受到影響,好比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就曾經因為作品《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 the Mtensk)惹怒了史達林,收到了「低俗、粗鄙、且荒唐無稽」的匿名評論,使得蕭士塔高維奇大受打擊。

普羅高菲夫。圖/wikipedia

在這個背景下創作音樂,「不得不」的衝擊或將襲來;果真,普羅高菲夫就成為了受害者。其中,最大的關鍵點在於,普羅高菲夫將原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結局,轉變成幸福收尾,還得到了學者 Sergei Dinamov 的支持。這個時候,原先由 Vladimir Mutnikh 掌管的莫斯科大劇院(Bolshoi Theatre),又從基洛夫劇院手中接管了《羅密歐與茱麗葉》創作計畫,打算於 1936-1937 樂季在莫斯科大劇院上演此作。

莫斯科大劇院突然換成了 Platon Kerzhentsev 接管,呼籲要對所有待上演的劇目「二次評估」,導致《羅密歐與茱麗葉》演出受到推遲。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Mutnikh 在「史達林大清洗」(Stalin’s Great Purge)中被捕、Dinamov 也不幸罹難;而所有跟 Mutnikh 有關的人都遭受到牽連,他支持普羅高菲夫結尾更動一事也遭到無限放大……

原本身旁的人、事、物瞬間驟變,普羅高菲夫又遇上芭蕾舞團劇團拒絕演出的噩耗。於是,他只好先把原本譜寫好的芭蕾舞劇樂段轉化成第一第二管弦樂組曲,才好不容易於 1938 年、 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芭蕾舞團(Brno’s Ballet in Czechoslovakia)於 捷克斯洛伐克首演;1940 年,回到蘇聯基洛夫劇院演出,由列昂尼德·拉夫羅夫斯基 Leonid Lavrovsky )編舞、扮演羅密歐,加林娜·烏蘭諾娃Galina Ulanova) 扮演茱麗葉。儘管芭蕾舞劇獲得巨大成功,音樂版本也與普羅高菲夫當初寫的不盡相同——拉夫羅夫斯基在普羅高菲夫反對之下,仍舊對樂譜進行了重大改編,至於當初那個爭論不休的結局,想當然爾,變回了悲劇。

加林娜·烏蘭諾娃。圖/The Divine GALINA ULANOVA粉專。

《羅密歐與茱麗葉》芭蕾舞劇(組曲)中,普羅高菲夫揮別了過去的灰暗色調,以獨特又華麗的音樂語法譜寫此作;在沒有台詞的情況下,人物鮮活、角色形象鮮明、情感衝突又會突然令人心頭一顫;隨後,又會被溫柔與幽默溫暖包覆轉折得極為流暢,〈Romeo at Juliet’s Tomb〉、〈Romeo and Juliet Before Parting〉、〈Death of Juliet〉三個段落亦十分經典。

最後,是法國作曲家古諾(Charles Gounod)版本的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本作是他繼歌劇《浮士德》(法語:Faust)後最獲好評的作品之一,身為法國歌劇數一數二的代表,不僅人物描寫深刻、情感細膩動人,劇中四段二重唱更是讓人回味無窮的代表作,包括〈愛〉(Aimer)、〈陽台〉(Le Balcon)、〈幸福的愛情〉(L’amour heureux)、〈恨〉(La haine),樂曲如潮水般的情緒渲染力,屢屢上演都能感動一票聽眾。

古諾。圖/wikipedia

當三角戀有了別樣風味(ft.荀白克、德布西、佛瑞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下一組要介紹的同名同姓樂曲,跟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被改編的火熱程度可不相上下——它,是比利時詩人、劇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戲劇作品《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and Mélisande),荀白克、德布西、佛瑞三位作曲家分別將其改編成不同形式的作品。

它的故事,可是跨時代經典不敗之「三角戀」——

有一天,戈洛王子( Golaud)在森林發現了謎樣女子梅麗桑德(Mélisande),在她同意之後帶她回家。後來,戈洛王子決心娶梅麗桑德為妻,想不到,梅麗桑德卻跟戈洛王子同父異母的佩利亞斯(Pelléas)越來越親近。

隨著戈洛嫉妒心加劇,佩利亞斯決定離去,卻在最後一次與梅麗桑德見面之際,被戈洛所殺、梅麗桑德也即將於不久後離開人世……

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海報。圖/wikipedia

德布西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他唯一一部歌劇作品,耗時九年才完成。音樂風格感性又夢幻,和聲獨特又富有意境,全劇鮮少有重複的段落,陰暗的森林、洞穴、深井等布景宛如角色內心狀態的顯現,具有象徵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德布西更捨棄了傳統歌劇的詠嘆調與宣敘調,以朗誦(Declamation)、加上法文獨有的抑揚頓挫呈現。

身為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擅長將音樂轉化成獨有的個人色彩,每一顆音符宛如畫筆般的存在,不只細膩地反映出人物狀態,更在獨一無二繪製出的聲音世界中,一次次觸動著我們的感官。

德布西。圖/wikipedia

法國作曲家佛瑞(Gabriel Fauré)同名之作《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作品80》(Pelléas et Mélisande, Op. 80),原先是獲劇院邀請、替梅特林克《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創作的戲劇配樂(Incidental Music)。在這之後,佛瑞才將原先寫好的素材重新編排成管弦樂組曲,由〈前奏曲〉(Prélude)、〈 紡紗女〉(La Fileuse)、〈 西西里舞曲〉(Sicilienne)、〈梅麗桑德之死〉(La Mort de Mélisande)組成。

p.s.小插曲:其實劇院原先是邀請德布西替《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撰寫戲劇配樂,只不過,德布西因為不想撰寫純配樂、想以「歌劇」形式創作故婉拒,此工作才會落到佛瑞身上✧ʕ̢̣̣̣̣̩̩̩̩·͡˔·ོɁ̡̣̣̣̣̩̩̩̩✧

〈前奏曲〉安靜神秘,似乎在象徵著《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角色間微妙的吸引力,幽微的悲傷散落在樂音之中,彷若預示著三人關係的悲劇結尾;〈 紡紗女〉以小提琴快速靈巧的節奏,演繹出梅麗桑德紡紗之景,雙簧管的獨奏清澈動人;〈 西西里舞曲〉在豎琴與長笛交織下,形成一股寧靜、安詳的田園風光,是組曲中的經典曲目,被改編成無數版本,受歡迎程度之最;〈梅麗桑德之死〉悲傷、感人、旋律優美絕倫,使得聽眾聽完後心中留下無限餘韻。

佛瑞。圖/wikipedia

如果不太熟悉古典音樂,那麼你聽完德布西、佛瑞《羅密歐與茱麗葉》歌劇和管弦樂組曲後,可能會烙下夢幻、清新、嫻靜、詩意等「氛圍型」關鍵字;那麼,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版本的交響詩《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你可能會有坐立難安、懸疑未知、迷茫不安等「害怕型」關鍵字的產生XD

荀貝格。圖/wikipedia

從時代上,我們可以明瞭他們曲風間差異——

佛瑞出生於 1845 年,身處浪漫樂派後期與二十世紀初之際,雖然身旁許多音樂家追求創新的創作手法,佛瑞卻揮別了德奧音樂的厚重繁雜,往精緻典雅之路成風格;德布西出生於 1862 年,雖然與佛瑞相差不遠,卻走出了自己的一條「印象」之路,是印象樂派的奠定者(雖然他本人不喜歡被這麼說 XD),音樂氛圍性極強,如詩如畫如夢,又帶有朦朧的色彩;荀貝格出生於 1874 年,創作風格後期直接走出了調性的範疇,還走出了極具特色的「十二音列」之路,音樂風格比較「叛逆」一些( ー̀֊ー́ )✧

1901 年,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向荀貝格介紹了《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覺得梅特林克的戲劇作品相當具有歌劇潛力;只不過,當時在柏林的兩人,並不知道德布西已經著手替本作撰寫歌劇,「當時我曾計畫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譜寫成歌劇,但我放棄了這個計畫,在我不知道德布西已經將此作改編成歌劇的情況下。雖然我的交響詩中可能失去了(《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多數美麗的部分,但我的人物可能變得更具歌唱性——這也是撰寫交響詩帶給我的收穫,用更精準的單位,描寫人物和情緒。」

雖然荀貝格《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轉換成交響詩形式撰寫、首演還遭到慘烈的評價迎擊;但是,隨時時間一天天過去,大眾也在荀貝格《Chamber Symphony No. 1, Op .9》、《the Five Orchestral Pieces, Op. 16, Pelleas》等作品陸續推出後,漸漸理解他的作品,評價也隨之改觀。

交響詩《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乍聽之下容易讓人覺得有些複雜,但細細推敲,我們會發現它其實不難理解——動機不斷被相反的動機包圍、五個不同的主題常常同時響起,旋律雖然難朗朗上口,卻有種魔力,讓人想不斷聽下去。

以四個段落組成的交響詩,跟隨著原版戲劇劇情推進,三個主角各有各的主題對應,開頭代表梅麗桑德的半音階使人印象深刻;隨後,角色彼此相遇,主題隨之對應、交纏,又交織著與愛呼應的柔情,就在不斷翻攪之際,代表著「命運」的動機落下,作品以淒涼的方式漸漸烙下帷幕,僅剩下代表著悲劇的主題——唯一的倖存者戈洛王子( Golaud)。

耳熟能詳的皇帝們(ft.貝多芬、海頓)

最後一組同名同姓樂曲,是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也比較不容易背錯的)「皇帝」系列

首先,是聽起來莊嚴、磅礡、華麗的《皇帝鋼琴協奏曲》,藏著貝多芬在耳疾日益惡化之際、為了躲避戰爭在地下室埋首作曲的艱辛過往。

不過,皇天不負苦心人——《皇帝鋼琴協奏曲》不僅首演大獲好評,也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鋼琴家李斯特亦相當鍾愛此作。

貝多芬。圖/wikipedia

而本作的雙胞胎、海頓的 C 大調絃樂四重奏《皇帝》( Haydn String Quartet No. 62 in C Major, Op. 76 No. 3 “Emperor”),是海頓 68 首弦樂四重奏作品中的經典之作,完美的旋律線條在各個聲部間交互交織、不同寫作方式融會貫通(包括了變奏曲、小步舞曲曲式),第二樂章的變奏曲主題、替皇帝法蘭茲二世(Franz II)創作的讚美歌《上帝保佑吾皇法蘭茲》(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是必聽段落。

p.s.雖然現在看過去兩首曲子有著雙胞胎之名,但是,「皇帝」並不是貝多芬本芬加上去的名字દ ᵕ̈ ૩وً 想知道原因的話,請看這一篇
海頓。圖/wikipedia

看完今天的介紹後,你是不是對這些同名性的「偽」雙胞胎樂曲,多了一些印象了呢?

如果你有新發掘的同名同性樂曲,歡迎隨時推薦給我們,編輯會努力整理他們的家譜往事給大家ʕ•̬͡•ʕ•̫͡•♥︎那麼,我們下篇見!

參考資料

  1. 民視新聞網,“玩笑與皇帝──海頓的弦樂四重奏
  2. 音音有代誌,“困難中的堅韌之音!《皇帝》鋼琴協奏曲獻給低潮迷茫的你
  3. wikipedia,「Pelléas et Mélisande (opera)
  4. The Metropolitan Opera,「Pelléas et Mélisande
  5. opentix,「NSO歌劇音樂會《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6. 麥書文化,「印象大師-德布西(Claud Debussy)
  7. DSpace 7(臺師大機構典藏系統),「佛瑞《船歌》第一至六號之分析與演奏詮釋
  8. 古典音樂台,「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
  9. Dennis Wu,「佛瑞:浪漫而精緻的啟導者
  10. hollywood bowl,「Suite from Pelléas and Mélisande
  11. russell steinberg,「DROWNING IN DEBUSSY’S PELLÉAS AND MÉLISANDE
  12. Baerenreiter,「Fauré, Gabriel Pelléas et Mélisande op. 80 N 142b
  13. britannica,「Romeo and Juliet
  14. La Phil,「Romeo and Juliet Fantasy Overture
  15. 蹦藝術,「【BON音樂】轉載:白遼士戲劇交響曲《羅密歐與茱麗葉》-NSO精彩節目單內容
  16. hollywood bowl,「Pelleas and Melisande
  17. 夏爾克的音樂故事,「世紀初交響詩/荀白克:佩利亞與梅莉桑(Schönberg Pelleas and Melisande)
  18. 撰樂,「浦羅歌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組曲》
  19. 古典音樂台,「普羅高菲夫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20. 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貝利尼 × 古諾《羅密歐與茱麗葉》歌劇選粹
  21. 法國五月,「古諾《羅密歐與茱麗葉》
  22. 蹦藝術,「【BON音樂】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幻想序曲介紹
  23. vialma classical,「Prokofiev’s Romeo and Juliet
  24. the new york times,“The Tortured History Behind Prokofiev’s ‘Romeo and Juliet’
  25. La Phil,「Suite from Romeo and Juliet
Karen Lee
Author: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