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銘《聲音的台灣史:音樂與民族的當代探索》出版 聚焦音樂與民族的多元探索

本篇字數:1,571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1,571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找回台灣音樂文化的記憶
透過聲音的軌跡,重建民族的存在與自信
知名藏書家、金鼎作家李志銘的最新著作《聲音的台灣史:音樂與民族的當代探索》即將上市,目前書籍資料已上線各大網路書店,實體書籍亦將於近日推出。本書深入探討台灣音樂的歷史脈絡,透過聲音軌跡重構民族記憶與文化自信,為台灣音樂研究開創新的視野。
李志銘認為,台灣經歷日本殖民與黨國威權統治,語言文化、民俗藝術受到深遠影響,歷史認識與民族認同出現斷裂。本書透過細緻的資料爬梳,挑戰既有的音樂史觀點,重新審視呂炳川與李哲洋等本土音樂研究者的貢獻,並描繪台灣民族音樂發展的多元歷史圖景。
全書共分三輯,包括「聲音風土」、「民歌採集」及「江湖絕響」,內容涵蓋原住民族音樂、台灣民歌運動、宗教音樂與經典流行曲目等,以多元視角剖析台灣音樂文化的豐富性。本書致力於袪除學術殖民陰影,打破文化霸權控制,展現台灣音樂的真實聲音及多元風貌,為讀者帶來豐富啟發。
1976 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平日以逛書店為生活之必需,閒暇時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及台語老歌。著有《半世紀舊書回味》,書籍裝幀美術史三部曲《裝幀時代》、《裝幀台灣》、《裝幀列傳》,書話文集《讀書放浪》、《舊書浪漫》、《書迷宮》、《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以及聲音書寫《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新作《聲音的台灣史》於 2025 年出版問世。目前專事寫作。
序言|台灣音樂的文化失憶與民族重建
各界推薦
輯一|聲音風土
民族音樂學的衝擊──坂本龍一與小泉文夫
張人模編纂《台灣山胞歌選》與林道生編曲〈花蓮港〉
吟唱台灣土地的聲音──楊青矗編《台詩三百首》
三○年代文學雜誌《先發部隊》的老廣告和台語歌
觀光凝視下的台灣早期鐵道音像紀錄
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台灣聲音史料
聽見八○年代台灣的聲音──德國音樂學者沃夫岡.拉德在台的田野錄音
台東成功鎮音樂紀行──從「小湊歌謠祭」到阿美族百年傳統家屋
台南音樂紀行──重尋「亞洲唱片」南管「振聲社」、「台南神學院」與「惟因唱碟」
類比時代的音樂圖書館在台灣
輯二|民歌採集
一個歷盡滄桑的民族樂手──思想起陳達的時代現象
被誤解的歐樂思與「民歌採集運動」
燃燒熱情、拒絕體制的民間自由學者──談曹永和、森丑之助與李哲洋
紀念「原住民族日」,憶想呂炳川
重尋被遺忘的「呂炳川精神」
那一年,呂炳川與「雅美族原始藝術調查團」在蘭嶼
一段被湮沒的歷史因緣──「洪建全基金會」與民歌採集
「民歌採集運動」番外篇──李哲洋、李泰祥與牛的故事
戴洪軒訪問李泰祥──原住民的身分認同和焦慮
黑澤隆朝高砂族音樂調查與被隱蔽的殖民暴力
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與「八部合音」的論述爭議
輯三|江湖絕響
人生一曲江湖調──唸歌仔國寶楊秀卿的史詩絕唱
悼念許博允──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
追懷早逝的鋼琴家楊小佩
人民的嘲諷是獨裁者的夢魘──從黃明志〈龍的傳人〉想起侯德健
電影《望春風》傳奇人物──台灣留聲機時代的影壇黑狗兄彭楷棟
冷戰外交下的古典音樂和性別政治──戰後台灣第一位女指揮家郭美貞
星雲法師與佛教音樂──從呂炳川《佛光山梵唄》到世俗化的佛曲儀式展演
我心中也有一座山──大隱於市的邱晨與被遺忘的《特富野》
唱了一輩子,離不開鄉愁烏托邦的胡德夫
跨越時代的文學與歌聲──《三十鵝麗—楊逵:鵝媽媽出嫁》三十週年復刻音樂會原聲帶
※喜歡閱讀的你,可能也會想看看:《人類有語言,音樂又該如何比擬成語言學?《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帶你進入大師的音樂世界!》※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