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音列」創始人荀貝格的「13」噩夢!還剛好在 13 號星期五去世?

本篇字數:3,153 字閱讀時間:5 分鐘

「13 號星期五」(又稱黑色星期五)對世界各地的人來說,夾雜著不幸與不安。因為在歷史上這一天,恰好發生許多不幸的事件,好比 1307 年,聖殿騎士團在 1307 年 10 月 13 日(星期五)遭到屠殺;1869年 9 月 24 日(星期五),美國金融市場大瀉;1982 年 4 月 2 日(星期五),阿根廷和英國為了爭奪福克蘭群島,發生了福克蘭戰爭;2015 年 11 月 13 日(星期五),爆發了巴黎襲擊案…….又或者是大家熟悉不已的《最後的晚餐》,耶穌遭門徒猶大出賣那天即是星期五,同時猶大還是當天最後的晚餐中「第 13 位客人」。

傳說和真實事件相繼發生,使得星期五成為了大家避之惟恐不及的可怕日子……_(:⁍」∠)_

不過你知道嗎?在古典樂的世界裡,有一位音樂家對數字「13」更是懼怕不已,他,正是對二十世紀音樂發展影響重大、以弦樂六重奏《昇華之夜》為代表作的作曲家荀貝格( Arnold Schoenberg)!

13

荀貝格對 13 恐懼到什麼地步呢?這位迷信的作曲家大大,不但是「數字13恐懼症」(triskaidekaphobia)患者,還在部分作品中用「12a」取代了第「13」小節,也刻意拚錯自己的歌劇作品《Moses und Aron》,把原本加起來 13 個字母的歌劇名稱,硬生生變成只有十二個字(對,就是怕成這樣 QAQ)

荀貝格。圖/wikipedia

在荀貝格歡度 76 歲生日那天,占星學家 Oskar Adler 對他說——

結果,隔年(1951 年)的 7 月 13 日(星期五),荀貝格就這麼永遠闔上了雙眼,享年 76 歲……

12

好啦,講完討厭的,讓我們來說說喜歡的。荀貝格雖然討厭 13,但他卻對數字 12 深深著迷(笑),他覺得一年有 12 個月、有 12 個星座,意味著 12 是個還不錯的數字;最重要的是,半音音階包括 12 個音高!

此外,荀貝格也突破了音樂上的創作手法,從捨棄調性、無調性創作時期,再到「十二音列」的誕生,雖然無法確認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無論如何,他都把對 12 的愛切切實實灌注進自己身上(畢竟現在說到「十二音列」,大部分人也會直接聯想到荀貝格!)

↓前面提到的故意把歌劇名字去掉一個字(XD)的《Moses und Aron》,也是「十二音列」的作品唷!(還是音樂史上第一個以十二音列創作的歌劇)
p.s. 「十二音列作曲法」的概念,是希望避免突顯半音階中的任何一個音,讓十二個音有平等的地位、出現頻率相等,樂曲也能避免出現「有調性」的感覺。

特別的人

說回荀貝格這位作曲家,看似行徑有些特別,實際上,他的音樂生涯也相當獨樹一幟——出生於維也納中下階層猶太家庭的他,家中成員與音樂都沒有什麼關係,從小除了學習小提琴,他的生活與音樂皆無太大關聯,更沒有去專業的音樂學校學習。

一直到十七歲,他都沒有想要往「音樂」職涯發展的想法。

只不過,十八歲那年,他遇見了作曲家澤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接觸到了和聲對位法,讓他意識到對於音樂創作的熱忱,決心走上音樂之路。

荀貝格。圖/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官網

起初,荀貝格的創作走在「大家的認知範圍之內」,意即浪漫樂派後期、有調性的作品;他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像是弦樂六重奏《昇華之夜》、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Pelleas und Melisande)等都相當成功。


只不過,荀貝格並未滿足於此,一直思索「往後的音樂之路該怎麼走」,於是,漸漸走向了他生涯的第二個創作階段——「無調性創作時期」。代表作之一,是以「半說半唱」、高度實驗性的唸唱法(Sprechstimme)塑造大眾記憶點,對編輯來說詭譎怪異又令人著迷不已的《月光小丑》(Pierrot lunaire, Op. 21)。

當時,對「無調性」音樂接受度不高的大眾來說,荀貝格的創作無疑是個爭議的存在。只不過,荀貝格還是循著這股「越挫越勇」(?)的精神,把自己的創作階段帶到了第三階段——「十二音列」的誕生!

荀貝格認為,「從一個基本音列中發展成音樂的形式因素(旋律、 主題、樂句、動機、音型,以及和弦)的可能性,是無邊無際的。」(註一),加上他成功以十二音列創作出歌劇《Moses und Aron》,讓他對於自己的新「研發」更有信心,還說道,「假以時日,從十二個音的基礎音列中去擷取主題材料的能力,將是獲得音樂院作曲系的入學許可證的先決條件。」(註二)

可惜的是,荀貝格的快樂是短暫的( •̣̣̣̣̣̥́௰•̣̣̣̣̣̥̀ )從十二音列創作法出現以來,不但沒有獲得聽眾的支持,許多音樂家也表明無法理解這個新的創作手法。

↓荀貝格《五首鋼琴曲》(5 Piano Pieces , op.23)正是以十二音列作曲手法創作的作品。

後來,荀貝格由於猶太人身分、在希特勒政權擴張之際(特別是 1930 年代末期)只好離開德國、前往美國,到了波士頓、洛杉磯、南加州任教,直至七十歲退休,學生包括創作出《四分三十三秒》(4′33″)的作曲家 John Cage。這段時間,「十二音列」漸漸受到部分作曲家的重視、嘗試用其手法創作,義大利作曲家達拉畢克拉(Luigi Dallapiccola)就是其中之一。

↓義大利作曲家達拉畢克拉替合唱和小型器樂合奏所寫的《囚歌》(Canti di prigionia)就是以「十二音列」作曲手法創作的作品:

荀貝格的第二身分

除了音樂,荀貝格也是多才多藝的代名詞——有「畫家」的身分。

從後浪漫創作時期、過渡到無調性創作時期,是他完成最多繪畫作品的時候,自畫像尤其多。畫作上,荀貝格強調情感(emotion)而非美感(beauty),擁有深具個人特色的繪畫語彙。他曾說,畫作中的「凝視」(gazes)和「幻想」(visions),都影射了他心中部分所想。

荀貝格的自畫像。(大家覺得有像嗎?)圖/Kallir Research Institute 網站

性格上,荀貝格也以個人魅力著稱(還是說愛恨分明?!XD)像是曾經有人邀請他替當時頗負盛名的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五十大壽創作,不過,荀貝格可不買單,原因是史特勞斯曾經暗地批評他的創作——「他應該去剷雪,而不是在樂譜上胡亂作畫。」(He’d be better off shovelling snow than scribbling on manuscript paper)。

看似獨特、有些小偏執的荀貝格,決心走出自己路的精神始終令人敬佩。他沒有崇尚當時的「主流」,而是致力於在自己的信念下堅持創作,不甘於現狀。

我想,除了「討厭十三」(笑),荀貝格的音樂精神更值得我們放在心上。

看完了荀貝格的故事,可以來看看他的學生作品背後的大小事!《沒有音符也能成為樂曲?世界上最神奇的曲子大公開!

註二

Karen Lee
Author: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