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亡友致敬的音樂——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聽懂 100 首名曲,讓你愛上迷人的古典音樂】

本篇字數:4,315 字閱讀時間:7 分鐘

你有逛過畫展的經驗嗎?漫步在潔白的牆壁上掛著的一幅幅繪畫之間,是否令你心中泛起了漣漪?以過世的友人哈特曼(V. Hartmann,1834 – 1873)所留下的繪畫作品為靈感,穆梭斯基(M. Mussorgsky,1839 – 1881)所創作的《展覽會之畫》(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是其最有名的鋼琴作品。

今天,就讓我們腳步來到俄國,一起來聽聽這首飽含著對朋友的惋惜與尊敬的鋼琴作品《展覽會之畫》。

在音樂中漫步——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樂曲背景介紹

一生從未接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穆梭斯基,是後世認為十九世紀俄國最重要的音樂家們——俄國五人組(The Mighty Handful)之一。他出生於經濟優渥的家庭,鋼琴由母親啟蒙,但作曲方面幾乎是憑藉著天賦及自學而成,留下了重要作品如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交響詩《荒山之夜》及許多聲樂和歌劇作品等。可惜,他的後生苦於酗酒、孤獨而貧困,許多重要的作品未於過世前完成或付梓,而是由友人協助完成、出版——《展覽會之畫》即是例子之一。

穆梭斯基的肖像。由伊利亞.列賓(Ilya Repin)於 1881 年創作,現藏於莫斯科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Gosudarstvennaya Tretyakovskaya Galereya)。圖/Britannica

《展覽會之畫》的創作緣由,要先從穆梭斯基的莫逆之交哈特曼開始說起。兼擅設計、建築與繪畫,哈特曼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然而,上天卻彷彿嫉妒他的才氣,在他的星火正要發光發熱之際,便無情地令他殞滅。得知好友過世的穆梭斯基,大為震驚:「上次見面時,在他因為病痛而難受的時候,我還想著『藝術家多少會有些毛病』,而不以為意!

在哈特曼逝世的隔年,穆梭斯基參加了他的紀念畫展。展覽中,穆梭斯基看見了哈特曼生前留下的素描、水彩畫、設計圖稿等,在讚嘆於繪者的藝術才氣及理想之餘,心中那份對好友的不捨之情更是大為波動。回家後,他立刻提筆,以哈特曼的畫作作為創作靈感,在短短的三週內即創作出了這部不朽的經典《展覽會之畫》。

還沒結束!《展覽會之畫》的後續發展……

穆梭斯基的《展覽會之畫》完成於 1874 年。然而,這部作品在他生前並沒有受到出版商的青睞;直到他過世五年後,才由同為俄國五人組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 Rimsky-Korsakov,1841 – 1908)出版。但是,沒有受過完整音樂訓練的穆索斯基,作品中的和聲、配器等作曲手法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深深看輕。因此,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替他做了一些「改正」才將其出版——直到 1931 年,經過學者考究了手稿的「原版」《展覽會之畫》,才真正浮出水面,出版問世。

1922 年,就在《展覽會之畫》完稿的半個世紀後,更迎來了音樂的第二春——精擅配器法的法國音樂家拉威爾(M. Ravel,1875 – 1937)將其改編為管弦樂版本。開頭的漫步主題由小號悠揚而乾淨的聲音奏出,成為了整部作品最令人耳熟能詳、最知名的旋律。拉威爾細膩的管弦樂改編,更為作品增添了豐富及精彩度。如今,《展覽會之畫》的管弦樂版本與鋼琴版本,皆成為了音樂廳中經常奏響的經典曲目。而穆梭斯基對於友人的思念之情,將在音樂中永傳於世。

畫家哈特曼(V. Hartmann,1834 - 1873)的肖像。圖/維基百科

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樂曲賞析

《展覽會之畫》共由十首小品組成,各首皆有其獨特的標題與鮮明的特色。穆索斯基以哈特曼的畫作為靈感而創作,然畫作已部分遺失,僅能透過音樂想像。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創新意義的,便是整部作品中穿插了五次的《漫步》樂段——這一主題時而明亮雀躍,時而沉靜灰暗,彷彿反映了觀者在展覽會上賞畫時的情緒起伏。此外,穆梭斯基在音樂中融合了俄羅斯的童話故事、教會音樂等元素,使《展覽會之畫》更具俄羅斯音樂的代表性與民族特色。

▷ 《漫步》(Promenade)

《漫步》開頭的右手單音旋律,不僅是《展覽會之畫》的最開始,也是全曲最重要的素材之一。這段旋律以降 B 大調寫成,風格簡單而易於吟誦,彷彿就像教會的聖歌一般——隨著兩小節的旋律結束,迎來的是相同的旋律以更飽滿的和聲形塑而成。這段音樂彷彿正是教會音樂中一人領唱、眾人和唱的效果。

《展覽會之畫》的首段《漫步》,彷彿就像教會的聖歌一般。

▶ 第一首《侏儒》(Gnomes)

《侏儒》創作靈感來自哈特曼的木雕設計圖。這個木雕是為聖彼得堡音樂家俱樂部所設計,以胡桃鉗的木雕為基礎,加入了侏儒身形矮小、滑稽的形象。穆梭斯基在音樂中以非重拍的節奏,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侏儒踉蹌不穩的走路模樣。

▷ 《漫步(二)》(Promenade II)

緊接在滑稽的《侏儒》之後,以降 A 大調進行的《漫步》樂段,讓音樂多了幾分溫暖而肅穆。彷彿作曲家甫從上一幅畫中緩步離開,並即將進入映入眼簾的下一幅畫的意境中……

第一首《侏儒》描繪侏儒身形矮小、滑稽的形象。

▷ 《漫步(三)》(Promenade III)

再次出現的《漫步》樂段,則是建立在 B 大調上,為主題增添了些許的明亮氣息——然而,音樂卻在中途戛然而止……

第二首《古堡》彷彿正描繪著一名吟遊詩人正站在一座雄偉而莊嚴的古堡前彈唱。

▶ 第三首《杜樂麗花園(孩子們在嬉鬧間的小小爭執)》(Tuileries (Dispute d’enfants après jeux))

這首《杜樂麗花園》輕巧而活潑。穆梭斯基透過圓滑奏及斷奏,彷彿描繪了孩子們在花園中跳躍、嬉戲歡笑的模樣。而中間段落較長的旋律,則像是褓母正在殷切叮嚀著調皮的孩子們一般。

▶ 第四首《牛車》(Bydlo)

與前一曲風格迥異,《牛車》以低音和弦及沉重的旋律堆疊而成,描繪牛隻沉重而緩慢的步伐;而左手伴奏持續的節奏,就像模擬著車輪緩緩轉動的樣態。

▷ 《漫步(四)》(Promenade IV)

第四次出現的《漫步》樂段,開頭以 d 小調小聲的高音呈現。全段充斥著弔詭而孤寂的氛圍,然而卻在最後出現了突兀、快速而活潑的跳音,預告著下一曲的音樂風格。

第三首《杜樂麗花園(孩子們在嬉鬧間的小小爭執)輕巧而活潑,描繪了孩子們在花園中跳躍、嬉戲歡笑的模樣。
第四首《牛車》以低音和弦及沉重的旋律堆疊而成。

▶ 第五首《雛雞之舞》(Balet nevylupivshikhsya ptentsov)

《雛雞之舞》音樂輕快而戲謔,令人不難想像一群活潑的小雞正在跳動的畫面。此曲靈感源自哈特曼為裴提帕(M. Petipa,1818 – 1980)製作的芭蕾舞劇特里比(Trilby)所繪製的舞者服裝設計圖。服裝讓舞者套上鳥類頭套,並穿上圓滾滾的身軀,顯現出雛雞胖嘟嘟的詼諧模樣。

第五首《雛雞之舞》音樂輕快而戲謔,令人不難想像一群活潑的小雞正在跳動的畫面。
哈特曼所繪製的《雉雞之舞》。此圖乃為芭蕾舞裙之設計圖。圖/維基百科

▶ 第六首《猶太人》(Samuel Goldenberg und Schmuyle)

此曲譯為《猶太人》,然而實際上是由兩位身分地位懸殊的猶太人——富有的 Samuel Goldenberg 以及窮困的 Schmuyle ——所組成的一首曲子。第一段描繪社會地位高的 Samuel Goldenberg,穆梭斯基以許多強音突顯出他的權威與強勢;而第二段則是可憐兮兮的 Schmuyle,音樂則以顫音和同音反覆描繪他的苦苦乞求及顫抖。

《猶太人》的構想源自於哈特曼旅經波蘭時,觀察了當地的猶太人而畫出的一系列繪畫。穆梭斯基挑選了其中的兩幅,並為當中的人物命名 Samuel Goldenberg 與 Schmuyle。樂曲在分別呈現出兩位角色的形象後,在第三段則描繪出兩位猶太人相見、爭執,最終富有的猶太人無情、趾高氣昂地驅逐了貧窮的猶太同胞的故事。

第六首《猶太人》實際上是由兩位身分地位懸殊的猶太人富有的 Samuel Goldenberg 以及窮困的 Schmuyle 所組成的一首曲子。
哈特曼所繪製的《戴著皮帽的猶太人》,象徵著富有的猶太人。圖/維基百科
哈特曼所繪製的《貧窮的猶太人》。圖/維基百科

▷ 《漫步(五)》(Promenade V)

和第一次出現時相同,第五次的《漫步》建立在降 B 大調上,彷彿象徵著回到最初;但穆梭斯基又加厚了和弦的織度,彷彿意味著樂曲即將更深地發展。

▶ 第七首《里蒙市場》(Limoges le marche)

《里蒙市場》刻畫出市場中婦人們爭相搶購、喋喋不休的熱鬧與繁忙場景。此曲充滿著斷奏、快速音群及重複音,速度相當快,可謂非常考驗演奏者的技巧。

第七首《里蒙市場》刻畫出市場中婦人們爭相搶購、喋喋不休的熱鬧與繁忙場景。

▶ 第八首《墓穴-死亡的語言與死者對話》(Catacombae - Con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

此曲可分為兩大段落——《墓穴》及《死亡的語言與死者對話》。在《墓穴》中,穆梭斯基大幅使用長而沉重的和弦,將墓穴中的沉悶、死寂描繪得淋漓盡致;而《死亡的語言與死者對話》則以高音的八度震音塑造出空靈、神秘的氛圍,旋律則以高音及低音的切換,描摹兩個不同聲音的對談。此外,在對談的旋律中,穆梭斯基使用了《漫步》的素材,使得原本「在畫與畫中間過渡的走路時間」的象徵,融入了曲中——彷彿觀賞者已全神潛入了繪畫的深海中,消弭了浮出水面換氣的時刻,在這片汪洋中,愈潛,愈深……

第八首分為《墓穴》及《死亡的語言與死者對話》兩個段落。《墓穴》描繪了沉悶、死寂的場面,而《死亡的語言與死者對話》則更有空靈、神秘的氛圍。兩個段落相輔相成,使得音樂的意境更加完整。
哈特曼所繪製的《墳墓》。圖/維基百科

▶ 第九首《女巫的小屋》(芭芭雅嘎)(Izbushka na kur’ikh nozhkakh (Baba-Yaga))

第九首《女巫的小屋》又稱「芭芭雅嘎」,來自俄羅斯著名的童話——這個故事與我們熟知的虎姑婆相似。傳說中,森林的深處有著一個長著雞腳的古怪房子,裡頭住著會騎著石臼飛行的女巫芭芭雅嘎。邪惡的女巫芭芭雅嘎會拐走在森林裡迷路的孩子,不僅奴役他們做家務,還伸出魔爪把孩子們吃掉!

哈特曼以芭芭雅嘎那會移動的房屋為發想,繪製了一幅時鐘設計圖。穆梭斯基便以這幅設計圖為出發,而創作了這首曲子。《女巫的小屋》以三段體(ABA)所寫成,運用不諧和的音程及許多強音,將芭芭雅嘎飛行、追逐孩子的恐怖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

第九首《女巫的小屋》又稱「芭芭雅嘎」,來自俄羅斯著名的童話。
哈特曼所繪製的時鐘設計圖。其中長著雞腳的房屋即為女巫芭芭雅嘎的房子。圖/維基百科

▶ 第十首《基輔城門》(Bogatyrskie vorota)

《展覽會之畫》的最後一首曲子《基輔城門》以哈特曼所繪製的同名設計圖為靈感而作。此曲結合俄羅斯教會的讚美詩、聖詩,有著神聖、宏大而莊嚴的特色。穆梭斯基巧妙地融合了《漫步》的旋律在此曲中,更增添了整首《展覽會之畫》的完整性。

《展覽會之畫》的最後一首《基輔城門》有著神聖、宏大而莊嚴的特色,為全曲畫下了盛大的休止符。
哈特曼所繪製的基輔城門設計圖。圖/維基百科

▌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嚴選版本推薦

鋼琴原版:

由克羅埃西亞鋼琴家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1958 – )錄製的版本:

(點擊進入 YouTube 可聆聽完整播放清單)

由法國鋼琴家卡蒂雅(Khatia Buniatishvili,1987 – )演奏的版本:

管弦樂版本:

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1952 – )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Oslo Philharmonic)於 2022 年演奏的版本:

阿爾蒂諾格呂(Alain Altinoglu,1975 – )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hr-Sinfonieorchester)演奏的版本:

參考資料

翁筱茵。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之研究與詮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2008。

編輯部
Author: 編輯部

音音有代誌,為你帶來音樂大小事。 這是編輯部的公用帳號,不論是音樂常識、冷知識、音樂會資訊或是任何你想知道的,音音有代誌都給你!

編輯部
音音有代誌,為你帶來音樂大小事。 這是編輯部的公用帳號,不論是音樂常識、冷知識、音樂會資訊或是任何你想知道的,音音有代誌都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