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瘋魔,不成活!「指揮要假死、演奏家要把頭栽進鼓裡」的演出你看過嗎?
本篇字數:1,637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1,637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參加古典音樂會演出前,你有沒有哪些「說不出口」的擔憂?好比擔心演奏的曲目會不會聽不太懂、穿著是不是要很得體、演出前需不需要聽導聆、演出到哪裡可以拍手等大小事宜,心情感覺跟參加一般歌手演唱會、獨立樂團就是有說不上來的「不一樣」。
這樣的心情,我們懂!所以這一次,想介紹一些具有實驗性質的古典樂演出給大家,不僅酷酷惹人愛、驚艷程度令人嘖嘖稱奇,還會顛覆你對古典音樂艱澀難懂的印象!
目錄
Toggle大家如果了解「指揮」這個工作的話,就會知道他們不僅是團員們迷失方向時的指南針,也是確立樂曲演繹風格、演出成功與否的一等功臣。只不過,Mauricio Kagel 的 《Finale》,將會翻轉你對指揮的印象……
曲子演到最後五分鐘,指揮突然像氣力放盡、快要昏厥般攙扶著指揮台,只能側坐在一旁。這個時候,小提琴首席急忙起身救火,肩負起指揮的角色。樂團成員站起又坐下,在小提琴首席的帶領下將樂曲演奏完畢,觀眾的視線也漸漸由明轉暗,只剩下那盞照向瀕臨死亡指揮的微弱燈光。
他呢,叫做毛里西奧·卡赫爾(Mauricio Kagel),出生於阿根廷,兼有德國血統和俄羅斯血統。
卡赫爾從小學習歌唱、管絃樂隊指揮、鋼琴、大提琴、管風琴等音樂課程,對電影、攝影也很有興趣,是阿根廷電影中心( the Cinémathèque Argentine)共同創辦人;還曾擔任編劇、導演,完成了《Er》、紀念貝多芬兩百週年誕辰《Ludwig van》等影視作品。
在 26 歲那年持獎學金到科隆之後,卡赫爾陸續在柏林電影電視音樂學院(the academy for cinema and television in Berlin)、科隆音樂學院(the Neues Musiktheater alla Kölner Musikhochschule)等校任教,學生包括澳洲作曲家 Moya Henderson、德國作曲家 Carola Bauckholt、南非作曲家 Kevin Volans ,並隨妻子就此在德國定居。
卡赫爾的作品以幽默、想像力、獨創性見長,在音樂與當代戲劇領域( Musical and Contemporary Theatre)有很重要的地位,作品常顛覆我們對於表演的想像,會將面部表情、肢體統統融合在一塊兒——好比將 200 多種破損、廢棄樂器、不協和的聲音產生器合而為一的怪怪擔當《 Two-Man Orchestra》,就是他的必看代表作之一!
接下來,讓我們繼續更隨著卡赫爾的腳步,把頭栽進鼓裡!怎麼個栽法?就像下面這樣:
卡赫爾的《Concert for Timpani and Orchestra》不只將音樂戲劇融合,更致力於開創定音鼓演奏的多元性,演奏家必須要用牛角、雙手等多元的方式演奏定音鼓;演奏到將近樂曲終了前,還要在一串激烈節奏之後通往「不瘋魔,不成活」的境界,直接把頭栽進定音鼓裡面!
不過,假如你跟編輯一樣擔心起演奏家的頭部安危的話,別擔心(笑)把頭栽進去的為客製化定音鼓,鼓皮用紙面替代,栽進去絕對沒問題。
看完今天的文章過後,有沒有覺得腦海中對古典樂表演的既定印象翻轉了不少,好想現場看看這些趣味、技巧、戲劇效果兼具的演出呢?
如果你有看過其它有趣的古典樂演奏作品,也歡迎分享給我們!
※延伸閱讀:《音樂和乒乓球也能美麗對話?史上最酷兵乓協奏曲你一定要聽聽看!》※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