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指揮家羅傑・諾林頓逝世 享壽91歲

本篇字數:962 字閱讀時間:2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962 字閱讀時間:2 分鐘
英國指揮家羅傑・諾靈頓爵士於 7 月 18 日辭世,享年 91 歲。他是一位創新且有時頗具爭議的音樂家,以推崇原汁原味的歷史演奏風格聞名,致力於使用時代樂器與原始樂譜,並堅持作曲家原先的節拍標記。他反對他所稱的「現代毒藥」——顫音的濫用,並不斷實驗不同的樂團編制方式。
作曲家湯瑪士・休伊特-瓊斯回憶說:「他與英國國家青年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幻想交響曲》,把我們大提琴手安排在樂團中間,這是我難以忘懷、改變人生的音樂經驗。」
諾靈頓與「啟蒙時代管弦樂團」(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OAE )長期合作。OAE發表聲明,讚揚他對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詮釋:「羅傑爵士徹底改變了我們對這首音樂的認知。」
諾靈頓出生於牛津一個音樂與學術世家,自幼學習小提琴,並是位優秀的童聲高音。他獲得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的合唱獎學金,主修英國文學,但更重要的是,他曾於皇家音樂學院向指揮大師阿德里安・布爾特爵士學習指揮。
畢業後,他曾在出版業工作,同時持續指揮音樂會。 1962 年,他成立了舒茨合唱團( Schütz Choir ),錄製了大量 17 至 19 世紀的合唱作品。
1978 年,他創辦倫敦古典樂手( London Classical Players ),並擔任音樂總監直到 1999 年。 1984 年,他與其妻、編舞家凱・勞倫斯( Kay Lawrence )共同成立「早期歌劇計畫」( Early Opera Project ),拓展其以歷史風格為主的歌劇演出,並於 1986 年在皇家歌劇院演出韓德爾的《參孫》。
然而,他對「真實性」的追求不僅限於巴洛克與古典音樂。他對 19 與 20 世紀初原始譜本、樂團規模、座位安排與演奏風格的研究,深刻影響了後人對那個時期音樂的理解與演出方式。
他也致力於減少弦樂手使用顫音的比例。他曾說:「讓這種演奏方式對任何有頭腦的音樂家都能自由掌握,是我的使命之一。」
他曾指揮超過 50 部世界首演作品,常與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等國際一流樂團合作。他也曾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威尼斯鳳凰歌劇院、佛羅倫斯五月音樂節,以及維也納、巴黎與阿姆斯特丹的歌劇院指揮演出。
他於 2021 年宣布退休,同年在蓋茨黑德的「皇家北方交響樂團」演出海頓作品,完成最後一場音樂會。當時他選擇坐著指揮,能轉向觀眾互動,鼓勵大家在樂章結束時鼓掌,並一同享受海頓音樂中的幽默。
演出結束時,他與樂團成員一同退場,彰顯他始終視樂團為一支團隊。正如《衛報》當時所寫:「他讓我們想起,這是一位真正改變古典音樂,且是朝著更好方向改變的人。」
※你可能有興趣:《《LIEBE——關於愛的六件事》室內樂音樂會 7月28日在台演出》※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