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秋天藝術節期待呼應社會議題脈動,成為與大家對話的倡議者!

本篇字數:2,954 字閱讀時間:5 分鐘

文/陳怡慈

關於主視覺:未曾說出來的故事

猶記得 2022 秋天藝術節「接關」主視覺剛公布時,網路上有過很強烈的討論:一方認為像是早期的科幻小說,另一方則認為過於老氣。然而無論大家對於視覺的討論如何,這張海報背後都隱藏一個未曾說出來的故事──主視覺公布前的最後一波修改,改得是人臉的輪廓。

「輪廓」可能是我們第一眼不會注意的地方,然而仔細觀看卻會發現,與我們熟悉的輪廓相比,「接關」主視覺上的兩張面孔顯得扁平了一些,其背後另有含義嗎?

兩廳院的公共溝通部經理王統生與我們聊到其中的故事:「設計提案後,同事提到目前兩張面孔都非常西方,這件事是我們要的嗎?」同事並沒有明確表達「好」或「不好」,但這個命題讓王統生思索良久。

的確,以議題先行為號召的秋天藝術節,若對於自身的美學脈絡沒有思考,那便太可惜了。我們多數人曾受的美學訓練、或者網路上能接收到的美學標準,往往是建立在西方的審美價值之下;倘若沒有人提醒,不會特別意識到在台灣策畫的藝術節,應該以什麼樣的面孔輪廓為主?或許這只是個小故事,但讓人感受秋天藝術節團隊的問題意識是敏感的,其中也不乏一種互相期許的心態:

這不正是藝術原本的作用嗎?

王統生(左)與林亭均(右)與我們聊秋天藝術節背後的策畫理念以及行銷挑戰。圖/趙珮榕

改變你體驗藝術的方式,也能藉此改變你的視野!

從 2019 年開始策畫,到 2021 年正式推出第一屆秋天藝術節,背後的推手、也是節目企畫部經理林亭均不諱言道,「當代藝術本來就是要反映這個時代、以及這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她的意思並非指涉當代演出節目沒有與社會連結,而是「觀看方式」需要新的刺激。

傳統上觀看表演,觀眾都是坐著欣賞作品,即便內心波濤洶湧,但現場的氛圍缺乏激盪,大家往往在回家後才從網路上激發出討論,她認為這樣對於劇場來說太過可惜,好像演出就結束在當下了。林亭均的自我期許很高,她認為劇場不只是場館、也不只是節目的演出而已,而是要產生對話的地方,進一步來說,是要透過藝術節來產生思辯,進而討論。「如果我們認為(一個題目)對社會很重要,是否能有不同的方式來跟社會互動?不僅僅發生在觀眾席跟舞台之間,而是在劇場這個凝結環境的之前與之後,都有更多的討論與理解,讓人有更多元的想法。」

於是你會看到秋天藝術節不一樣的地方,在演前,兩廳院找來許多獨立書店針對議題詳列推薦書單、也找來不同領域的倡議者一同對談,並將文字紀錄公布在網站上;演後也不只是座談而已,每個觀眾都能拿到一份專題報導。團隊期望用更直接也更為包覆的方式,與你一起在社會參與上走得更遠。

為了讓議題能激起不一樣的討論火花,兩廳院找來跨領域者談論議題 圖/YJ,兩廳院提供

勇敢面對衝突,以及對話的可能性

這樣的作法很突破當代人的想像。現代的我們往往認為談論議題像是在走鋼索,尤其演算法的發展讓人越來越同溫,也就越來越在乎自己認為的是非對錯,這讓「討論」這件事變得容易受限或引發爭執,也是這幾年社會對立的因素之一。

在這種背景氛圍之下,站在什麼樣的立場、又或者說「站對」立場,好似顯得很重要(至少對於品牌行銷或社群小編來說很重要)。

但林亭均對此有不同看法,她認為秋天藝術節本來就是要創造對話,也就是說,她更在乎策展人及演出節目表達的觀點夠不夠海納百川:

面對爭議,積極與大眾對話不輕易放棄

這點也展現在他們面對爭議的態度。秋天藝術節最受人矚目的貼文,應該是在行銷《先行:無框的靈魂》時,臉書懶人包擦邊球了當時最熱門的「數位中介法」背後的言論自由議題。因為被政治人物引用的緣故,不僅貼文解讀變得刻意,這則貼文的觸及與分享數,甚至遠超越松隆子要來台演出的《Q:歌舞伎之夜》。閱讀的當下,會不知道這對節目是好或是壞?

林亭均笑著對當時處理公關危機的王統生說:「雖然很慘,但回歸事情的本質,我認為這則推文有與大眾對話到。」王統生自己也提到,「此時此刻,我認為這個結果還是我要的。如果我們要溝通,就不能期待全世界都理性地與我們對話。當然以行銷的想法而言,這並非我要走的方向,但都遠比『我不再溝通』、『我不再嘗試來得好。」兩人堅信議題的談論並沒有不對,與之相較,淡漠的社會與放棄溝通可能還更讓人沮喪。

《先行:無框的靈魂》一度被炎上,但對於林亭均與王統生他們來說,不對話的社會反而令人更悲觀。 圖/兩廳院

盲鳥票是什麼?不先公佈節目,就是要勾起你的公民精神!

秋天藝術節帶來的突破不僅於此,正因為議題先行,因此王統生設定秋天藝術節的主要行銷是將心力放在定位這個目前才第二年的新生藝術節。行銷策略刻意先不公布節目,而是推出「盲鳥票」,告訴觀眾我們要討論身心、環境、女性、轉型正義、公眾參與、思想解放、認同等七項議題,並扣問觀眾買單嗎?回顧第一屆的秋天藝術節的票房並不差,公共溝通部的夥伴現場調出了銷售數據,購票以 18–24 歲的觀眾居多。「你會覺得台灣的未來還是很有希望,」王統生說。

YouTuber taylortinger 有個影片系列是「TAYLOR’s MAP」,在今年八月上傳了一支熱門影片〈台灣近代選舉政治版圖每日變化〉,詳述從 1992 年到 2020 年的選舉結果,單用藍、綠、白(代表無黨籍與其他政黨)三色來顯示 30 年來台灣的政治版圖變遷。

當色塊從單一顏色,漸進至雙色、甚至是較為均勻的三色變動,你眼見民主的精神確實有在這塊土地紮根。如同前段提到的「淡漠的社會讓人更沮喪」,有變化的選舉結果代表著「思索」這件事持續進行,這也呼應著王統生那句台灣的未來還是有希望。串連選舉版圖的演變與秋天藝術節的售票,都能看到隨著不同世代的加入,思辯也在持續增加著。

承接過去,思考未來,社會無論如何都要走下去!

我們在閒談秋天藝術節的過程中,無論是林亭均或王統生,都有一種「非做不可」的氣勢,林亭均甚至說自己在執行時,不會因為可能的阻力而受挫,「反正遇到困難的時候,你自然會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做。」他們都有一種要讓社會進步的願景,而那個願景來自於用自己的力量創造對話。「疫情正嚴重時,場館無法開門、我們也無法預測世界會有什麼變化;但正因如此,會特別思考台灣如何走到這裡?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現在』不是自然發生的,所有議題都是過往的累積才能走到現下。」

既然要面對當下,林亭均決定勇敢討論社會該如何走下去,節目部的同仁平均每年要看兩百部作品,他們從中觀察藝術家眼中的社會,再從作品裡深掘。「藝術家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也是。」秋天藝術節的誕生來自於這個團隊對於社會進步的企盼。

「我認為兩廳院作為台灣第一個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它應該要背負這樣的社會責任。」兩廳院的形象是什麼?林亭均與王統生認為兩廳院應該要做一名倡議者。從秋天藝術節來看,或許這個代表著兩廳院人格的「他」,不會給社會一個處方箋、也不會單純把解答問題的困難丟給社會;「他」是用親身行動來跟你溝通、勾引你的觀點,兩方一同思索、調整,然後走出屬於台灣的下一步。

※如果你很喜歡秋天藝術節背後的故事,你肯定也會想看看不一樣的藝術節!傳送門在這:《林茲電子藝術節看見台灣!藝術與科技完美結合奪 2 大獎!》※

AQ廣藝誌
Author: AQ廣藝誌

廣藝基金會成立的「AQ廣藝誌」,為表演藝術訊息刊登平台,讓展演訊息互動流通。

AQ廣藝誌
廣藝基金會成立的「AQ廣藝誌」,為表演藝術訊息刊登平台,讓展演訊息互動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