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回來臺灣的理由:TMAF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在大師們心中的位置
專訪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法國號首席 Erik Ralske、英國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雙簧管教授 Gordon Hunt,以及旅美中提琴家、寇蒂斯與茱莉亞音樂學院教授黃心芸

本篇字數:1,715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1,715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國際級音樂節就在臺灣!今年的 TMAF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於 7 月 27 日盛大開幕。與往年相同,TMAF 再度匯聚了世界頂尖音樂家來臺授課與演出,而其中有不少大師已不是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
今年,音音有代誌特別專訪三位重返 TMAF 的大師: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法國號首席艾瑞克.洛斯基(Erik Ralske)、英國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雙簧管教授戈登.杭特(Gordon Hunt),以及旅美中提琴家、寇蒂斯與茱莉亞音樂學院教授黃心芸,請他們分享心中 TMAF 與臺灣的獨特魅力!
目錄
Toggle對三位音樂家而言,TMAF 不只是一場音樂節,更象徵著一段段交流的故事。艾瑞克.洛斯基提到:「這個音樂節最特別的地方,是學生與師資之間緊密的連結。」師生不僅共同演出、上課,甚至一同用餐,讓學習變得更立體、更有人情味。
除了教學與演出,臺灣對艾瑞克.洛斯基來說也有著特別意義——他的妻子就是臺中人,多年來幾乎每年都與家人回訪,「我總是很享受這裡人們的熱情,當然還有好吃的食物,以及各種文化體驗。」
來自英國的雙簧管演奏家戈登.杭特同樣對臺灣印象深刻。他盛讚 TMAF 成功在「密集學習」與「自在交流」之間取得絕妙平衡。提到在臺灣期待的事,他笑說自己很期待這裡美味的食物和啤酒,甚至特別指名酒吧 碧耳貓 BeerCat 是他的愛店。
身為臺灣人的黃心芸則從更深一層的角度出發。她談到能在家鄉與學生分享臺灣的美好,是身為藝術家最幸福的時刻。「我特別期待迎接一些現任學生來到我的故鄉,也期待能與他們一同搭火車、共進午餐、聊天歡笑,分享更多生活片刻。」TMAF 帶給三位音樂家的不僅止於音樂,更多的是跨世代、跨文化的人與人之間真誠交流的場所——而臺灣,正是 TMAF 立基的絕佳之處。
在 TMAF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中,演出與教學從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在每一次排練與對話中激盪出的火花。艾瑞克.洛斯基坦言,他認為在 TMAF 教學時遇到的最大挑戰,是要在短時間內為學生種下長遠成長的種子。
所幸,這些挑戰往往帶來豐碩的果實。艾瑞克.洛斯基說,在 TMAF 最大的樂趣莫過於看見曾經的學生站上專業舞台,「像我們大都會歌劇院新上任的樂團副首席 Angela Wee 就是 TMAF 的校友。想起她幾年前還是 TMAF 的學生,如今已經站上專業舞台,真的令人振奮!」
戈登.杭特也在訪談中提到,雖然從英國飛抵臺灣總是需克服時差,但能在 TMAF 與來自各地的音樂家與學生切磋,始終令他感到樂趣無窮。對他來說,與年輕音樂家們互動的每一刻都充滿意義與感動。
黃心芸也認同在互動的意義。她認為師生之間的信任感與舒適感是良好合作的基礎,而那份在舞台上彼此牽引的情感,正是教學最動人的回饋。她感性地說:「在我們一起站上舞台時,能夠感受到我們一起走過的路,彼此牽著手那一刻的情感是非常強烈而動人的。」
如果你也對大師們的教學理念心有所感,不妨用耳朵親自感受大師的風采——就在 8 月 7 日晚間,「2025 TMAF 大師巨星音樂會」將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盛大登場!
集結本次 TMAF 黃金陣容,音樂會曲目橫跨十八世紀至當代,從巴赫 G 大調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華格納《齊格飛牧歌》、柴科夫斯基《佛羅倫斯的回憶》,再到現代作品莫拉(R. Mollá)的《費尼斯特雷AI》(FinisterrAI),帶你穿梭室內樂的古今經典!
※了解更多 TMAF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專訪藝術總監詹曉昀、執行長陳則言與營運長林士凱:《不只是師生,更是音樂夥伴——TMAF 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打造臺灣與國際音樂界的橋梁》※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