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已知由納粹集中營囚犯親手製造的樂器 「希望之琴」歷八十年後揭開藏在小提琴中的訊息

一把製造於納粹達豪集中營的小提琴,歷經八十多年後,一張隱藏於琴身內部的字條,改變了人們對這件樂器的認識。

本篇字數:534 字閱讀時間:1 分鐘

1941 年,猶太裔提琴製作師法蘭齊謝克.坎帕(Franciszek Kempa)在達豪集中營(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中,以極其艱難的條件打造這把小提琴。他在琴內留下一紙字條,上面寫道:「試驗樂器,缺乏工具與材料的艱困製作。」這段文字直到近期才被發現。

匈牙利藝術品經銷商桑德拉.卡托納(Szandra Katona)與塔馬斯.塔洛西(Tamás Tálosi)意外找到這把提琴,原本計畫將其捐出,然而後來竟然發現了這張字條。修復師在拆解琴身時,驚訝地發現該琴具備熟練匠人的工藝技術,但使用的木材品質極為低劣,顯示其製作條件極為艱困。

達豪集中營位於慕尼黑附近,是納粹於 1933 年建立的首座集中營,戰時囚禁大量猶太人與其他受迫害群體。當時納粹政權鼓勵集中營內組織樂團,作為對外宣傳工具,營內音樂活動涵蓋交響音樂會、合唱與宗教音樂等。據悉,所有在達豪倖存的樂器皆為囚犯攜入,唯有這把小提琴為集中營內打造而成,亦象徵著音樂在極端環境下的求生意志。

坎帕在戰後返回波蘭繼續製琴,並於 1953 年去世。塔洛西表示,納粹知道坎帕的製琴技藝,或許這正是他在集中營存活的原因。「我們將這把琴命名為『希望之琴』(violin of hope),因為在艱難時刻,目標與挑戰能幫助人堅持下去。專注於製作這件樂器,可能成為他生存的力量。」

※關注國際音樂大小事,從音音 News 開始:《茱莉亞音樂院擬推免學費政策 展開 5.5 億美元募款計畫》※

音音推薦
Author: 音音推薦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

音音推薦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