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更有效率的練琴方式?機器人助攻讓你練琴不再孤單!
本篇字數:2,039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2,039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每個厲害的鋼琴家背後,都會有一個拿著藤條的媽媽。」(並沒有)
不過就連天王周杰倫,也經歷過小時候被媽媽盯著練鋼琴的恐懼,長大後才理解媽媽的苦心,寫出〈聽媽媽的話〉;正在閱讀文章的你,是被媽媽死亡凝視的周杰倫,還是孤單練琴的那個人?其實,現在你有一個相當溫柔的陪練好選擇——機器人!
目錄
Toggle在 AI 快速發展的現今,我們越來越容易在生活中看到智慧機器人的身影,常見的像是保持家中整潔的掃地機器人、穿梭在餐廳間送餐、帶位的送餐機器人、甚至有可以做咖啡的機器人!
而機器人的應用,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廣泛!音樂產業中,有聽一首歌就能轉換成樂譜的「自動採譜機器人」、可以校正音高的「走音機器人」;運動產業中(比如桌球),也早就有「陪練機器人」出現,讓你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也能得到國手級的對打練習。
於是在音樂產業中出現陪練機器人,也就並不意外了!
在陪練機器人的研究中,實驗者找了 50 名年齡介於 8 到 16 歲的學生(男生 21 人、女生 29 人)參加實驗,這些學生都在音樂學校學鋼琴,每個人的學習階段從一個月到十年半不等。
學生們被成三組:初階組(琴齡小於兩年)、中階組(琴齡介於兩到四年)、高階組(琴齡超過四年),同時,為了確保不受經驗影響,實驗者還為每組分別量身打造了兩首歌。
然後,實驗開始——
學生們進入一間有著鋼琴、機器人、攝影機的音樂教室,兩次分別使用不同的機器人練習,一種有「自我評估」能力,另一種則沒有。兩種機器人都會評論、鼓勵學生的表現,但最大的差異是,有自我評估能力的機器人,會錄下學生的演奏並播放,然後要求他們從音高、節奏和速度三個不同的角度給自己打分數,並說出打分數的原因。
等學生們回答完問題後,機器人再評論他們的表現,並要求他們多練習;而沒有自我評估能力的機器人,只會在學生演奏完後才給出評論與讚美。
咦?前面提到的「自我評估」又是什麼?
思考一下過往的生活,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有興趣的才藝,完全不需要父母或者家長逼迫、自然而然就會練習,遇到不會的地方還會主動尋求解答、分析還能演奏的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自我調節學習」!同樣地,能有「自我調節學習」的孩子,就比較能自動自發練習,對自我學習的掌握度也更高!
其中,自我調節又包含「自我評估」,是學習音樂的重要部分。 Boud 和 Falchikov(1989)在對高等教育學生的自我評估分析研究中,將自我評估定義為:「學習者參與對自己的學習做出判斷,特別是對他們的成就和學習結果做出判斷,外部回饋(例如來自老師或同儕的回饋)對於自我評估過程也至關重要。」
但是,對於一個已經學鋼琴一段時間、程度相當好的學生來說,他們勢必會具備比較好的自我評價的能力;但對於鋼琴初學者來講,他們沒有辦法準確分析自己的能力,甚至超過 90% 的時間只是從頭到尾演奏一首曲子、沒有加強練習特定段落,導致學習沒有好成效。
實驗結束後,研究結果指出:無論在哪個學習階段,自我評估機器人都幫助學生在練習中提高動機和表現,不過有個例外,使用自我評估機器人時,「女性高階組」的動機分數反而比非評估機器人低。
性別方面還有許多有趣的差異,比如男性在自評、非自評機制得到的節奏分數比起女性差異更大(受自評機制影響更大)。
透過這個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不只機器人的差異,性別與學習階段也是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好比女性在訓練中也比男選手更專注,且更能遵循機器人的指示;女性比男性使用更多策略幫助自己練習、女性對非評估機器人的堅持程度往往高於男性玩家等等。
雖然這個實驗仍有許多未盡之處——人數較少且各組人數不均、自我評估機器人仍然比非評估機器人跟學生有更多的互動等;不過,自我評估機制確實對音樂學習有著十分正面的影響,也提供未來音樂教育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
相信在不久後的將來,就會有練琴機器人進入市面上,陪你(或者你的小孩)練習鋼琴喔!
※看更多有趣的音樂實驗:《莫札特讓你變聰明?!神秘的「莫札特效應」是什麼?》※
一坨實習生,一個有時候會被評為奇怪的人類。 最近的大哉問是饅頭豬排蛋為什麼不叫豬排蛋饅頭。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