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玻璃琴到底長怎樣?聲音空靈超療癒!
本篇字數:1,577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1
難過1
驚訝2
有趣2
本篇字數:1,577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除了是美國開國元勛、《獨立宣言》的簽署人之外,在各項領域中也有優異的成就。
富蘭克林是位發明家/科學家,不但針對北大西洋灣流留下詳細的研究紀錄、發明了避雷針,還曾在暴風雨時做了個放風箏的奇葩實驗,從此開啟物理史上的電學研究篇章。
此外,他曾擔任過出版商、記者、作家及光明會的成員,還設立了美國第一家醫院、圖書館、消防隊等公眾機構。從這些輝煌成就的某方面來看,他也算是一位十項全能的魔鬼。(X)
目錄
Toggle至於玻璃琴(glass harmonica)的誕生,則源自於富蘭克林對音樂的愛好。他在私下相當喜愛音樂,還曾學會演奏小提琴、豎琴和吉他,也經常在各地欣賞音樂家的表演。
因此,當富蘭克林在英國看到愛德華·迪拉沃(Edmund Delaval)透過「玻璃酒琴」[註]如此具有新意的方式表演樂曲後,他便開始有了更加創意的新想法──「將玻璃酒琴重新設計成更加和諧的新樂器」。
最後,他和來自倫敦的玻璃吹製工查爾斯詹姆斯(Charles James)合作,在多次試驗調整下成功完成了這項曠世巨作。
根據富蘭克林的解說,玻璃琴主要是由 37 個尺寸不一的玻璃碗所構成,由大到小排列在鐵軸上。演奏者除了要通過樂器底下的踏板使鐵軸旋轉外,還必須將手指沾濕,以便摩擦玻璃碗的邊緣,這樣就能發出動聽且優越的高能音樂。(缺點是手很容易被玻璃磨到)
如此一來,玻璃琴無與倫比的優雅音色,不僅讓其它樂器望塵莫及,還勢必在音樂史上帶來更加多元的衝擊。
想當然,由於音色和樂器本身相當前衛且整個潮爆的原因,玻璃琴在英國、歐洲及美國得到熱烈的迴響,在鼎盛時期,甚至有大約 100 多首音樂能夠以該樂器彈奏,其中就包括莫扎特、巴赫和貝多芬的作品,像下面這首便是莫札特專程為了玻璃琴譜寫的《Adagio for Glass Harmonica, K 356》。
然而,在 19 世紀 20 年代過後,玻璃琴的流行卻開始走下波,人們不再熱衷於古典主義風格的莊嚴表演,取代一致的則是強調多樣性的浪漫主義樂派。
據說在當時,歐洲各地傳出奇怪的謠言,那就是有些音樂學家提出「聽玻璃琴太多次會損害精神健康」的主張。他們認為玻璃琴本身的尖銳音調會刺激大腦的神經,令演奏者和觀眾開始陷入沮喪之中,從而陷入黑暗和憂鬱,最後則產生自我毀滅的念頭。
為了提出證據,他們還拿了英國女音樂家瑪麗安戴維斯(Marianne Davies)的例子,以此推斷可能是玻璃琴帶來的悲傷詛咒作祟。
不過實際上,玻璃琴被時代淘汰應要歸因於社會趨勢的演變,以及玻璃琴本身的缺點。
由於玻璃琴的材質容易破損,再加上發聲系統無法產生足夠大的聲音,故難以在音樂廳配合交響樂團的演出。正因這些先天限制,在音樂風格的轉型期內,玻璃琴和一些不耐使用的樂器便就此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隨著時代的流逝及重新檢視下,玻璃琴再度重新在音樂界中登場,即使當前透過玻璃琴演奏的音樂家並不多,你依然有機會欣賞這台這種奇怪的樂器的天籟之聲。
不過當前玻璃琴的市價很貴,因為它算是獨特的又易碎的樂器,需要進行專門的培訓才能進行演奏,因此沒有什麼樂器製作商會隨便給人試彈。(哭)
但或許,你可能會深陷在富蘭克林所精心設計的陷阱,受困在奇怪而憂鬱的深淵中,沈迷於此,再也無法逃離如此穿腦魔音,且交映生輝的致命音色。(大誤)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