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在台團隊敢於呈現的全本演出!今年三月台北愛樂攜手吳曜宇,對德弗札克《聖母悼歌》發起首次挑戰
本篇字數:1,648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1,648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今年,適逢德弗札克逝世 120 週年, 3 月 25 日復活節前,在指揮吳曜宇帶領下,將攜手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以及女高音林慈音、女低音翁若珮、男高音王典、男低音陳翰威等聲樂家,於國家音樂廳重現德弗札克 141 年前的經典代表之作——《聖母悼歌》。
德弗札克的《聖母悼歌》,於國內相當少見,吳曜宇分享,過往,臺灣僅有一次搬演經歷,「台灣首演是由我的其中一位老師指揮家陳秋盛老師在二十多年前首演的」,據其所知,台北愛樂應該是台灣第二個演出這部作品的團隊;本次演出,相當考驗合唱功底,吳曜宇於記者會中表示,對男女高音而言尤為挑戰!技巧上,演唱不僅需長時間維持在高音域,同時在音色上,又需兼顧作曲家作品中「宗教層面的沉浸感」,因此,在音量上需有極高的把控。
目錄
Toggle「聖母悼歌」,取自約莫 13 世紀的拉丁文字句” Stabat mater dolorósa juxta Crucem lacrimósa, dum pendébat Fílius “首二字” Stabat mater”,該句原文意思為「悲傷的母親佇立於十字架旁,她的兒子釘在上頭。」相傳出自十世紀方清會修士之手的《聖母悼歌( Stabat mater)》,便是站在聖母瑪麗亞立場,描寫對其子耶穌受難的哀働、憐憫之情。
1875 年,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捷克語: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1904)甫出世的女而因病夭折,為撫慰自身喪女之痛,開啟了他寫下《聖母悼歌》的契機,然礙於當時手中尚有其他作品創作中,德弗札克原先僅在完成鋼琴伴奏的七個樂章後,便將此曲擱置;兩年後,他的另外兩個孩子相繼離世,極度悲痛之下,德弗机克再度埋首於《聖母悼歌》創作中,補上後半樂章的同時,將鋼琴伴奏悉數改編為管絃樂,且於 1877 年完成本作。
除德弗札克外,《聖母悼歌》拉丁原文歷來亦經多位作曲家譜成曲,包含巴洛克時期的韋瓦第、裴高雷西,乃至十九世紀的舒伯特、李斯特、羅西尼、威爾第等人,吳曜宇認為,「德弗札克的版本乃其中佼佼者」,如 1884 年德弗札克《聖母悼歌》於英國世界首演——動用 840 位合唱團員與近百位管弦樂手,莊嚴肅穆、充滿人性情的溫暖而亟具渲染力的鉅作,聽者無不感動落淚,首演謝幕時觀眾喝采及掌聲久未平息、取得空前成功,更成為德弗札克最受歡迎之經典代表作品,直至 21 世紀的今日,仍在世界多處持續被搬演著。
德弗札克《聖母悼歌》,由 10 個樂章共 90 分鐘規模組成,規模浩大的同時,更考驗合唱團與獨唱對聲音質地的掌握、各聲部間默契,以及樂團細膩的情緒堆疊等多重面向,而少有合唱團和樂團敢於挑戰!聲樂家王典進一步補充,在高音演唱上,這部作品不僅須呈現「純淨、猶如小天使的聲音」的音色,同時,由於德弗札克的《聖母悼歌》中不少音符落在「男聲的換聲區」,這是在演出準備上與其他曲目不同之處。
3 月 25 日,台北愛樂攜手吳曜宇將獻演德弗札克《聖母悼歌》全本演出,恰逢天主教信仰中迎接復活節來臨之準備期間,台北愛樂音樂總監古仲育分享,「十幾年前,在多位指揮大師推薦下,台北愛樂便有想搬演這部作品的企圖」,但苦於未有合適機會,便延宕至今;直至今年,適逢德弗札克逝世 120 週年,恰好是演出德弗札克《聖母悼歌》最適當的時機,且演出日期恰好搭上復活節前,對於能向台灣觀眾獻上此部少見、好聽、高難度之作,備感期待。
※有關捷克音樂家們,這些人物你不可不知!傳送門在這:《史麥塔納的堅毅、德弗札克的火車、楊納傑克的夢幻聯動:你必須認識的捷克音樂三傑!》※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