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與樂器共鳴間,感受生而為人之光陰流淌每一瞬——JPG擊樂實驗室《一剎》

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臉書粉專

本篇字數:1,460 字閱讀時間:2 分鐘

  • 林采霓 綜合報導

今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 JPG 擊樂實驗室為擊樂領域新銳藝術家共構表演舞台,共引薦三組「 JPG 擊樂實驗室 」團隊之跨領域創意作品;繼《打扮得剛剛好》、《潘朵拉幻象-無限穿梭》兩檔節目後,12 月 15 日至 17 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將迎來本系列年底最後一作《一剎》,將不同的聲音混和著現場編程,顛覆觀眾對聲音想像的極限!繼而,在欣賞聲音與視覺共呈之舞台後,當一切聲響消散之後,又充分感受時光流逝之片刻寧靜。

《一剎》總彩排 攝影/林俞歡

「JPG 擊樂實驗室」,乃支持 25 歲以下的擊樂新世代之平台,於 2016 年由朱宗慶打擊樂團與陶瓷品牌瓷林攜手合作、共同成立,透過諮詢輔導提供、資源串連,以及製作經費等方式,扶持年輕團隊,並鼓勵其勇於嘗試、無畏挑戰!

朱宗慶老師曾言,「過去,我們一路陪伴著這些年輕藝術家成長,如今進入劇場,更上一層樓的同時,則是他們獨立面對更多挑戰的開始。除了自己的作品得再精雕細琢之外,還要接受社會的檢驗,不僅僅是來自觀眾的反饋,如何和演出與製作團隊溝通磨合,都是必須經歷的過程。」JPG 擊樂實驗室成立迄今,已邁入第 5 屆,共累積超過 20 組實驗團隊,期望透過培育基地之搭建,開創打擊樂不同發展視野!

《一剎》彩排大合照。 圖/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攝影/陳韡誌
《一剎》彩排畫面。 圖/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攝影/陳韡誌
《一剎》彩排畫面。 圖/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攝影/陳韡誌

JPG 擊樂實驗室《一剎》,由噪音印製工作室發起人廖海廷,與洪于雯和林育德一同打造。

林育德,為劇場、影像配樂,聲音工作者,目前進駐 C-LAB CREATORS 計畫,致力於研究與推廣筆記本電腦現場編程音樂 ( live-coding ) ,並將之融合於《一剎》中,為觀眾帶來攸關聲音之全新體驗。

廖海廷,係專注於跨域的聲響呈現、以擊樂手身份出發之創作者,近年專注於模組合成器、自然聲音取樣及原聲樂器的融合,於《一剎》中,使觀眾沉浸於現場編碼的海洋,隨之優游其中而不自知。

洪于雯,留法擊樂演奏家,具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院( CNSMDL )擊樂最高演奏文憑及巴黎高等音樂院( CNSMDP )室內樂文憑,她將打擊樂之每一擊都體現於一刹那,涵蓋動作前內在意識和力量的屏氣凝神,以及擊下的匯聚,和之後聲波擴延與殘響,飽含能量。

《一剎》總彩排 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僧祇律

剎那,即「一念之間」。《一剎》,主軸探討一段聲音是怎麼開始,如何延續、消散,回歸到開始前的樣子,而聲音的極限又能到哪?以聲音為主角,先以機器聲響為鋪墊,而後打擊樂逐步加入、融合,在聲音進行中,搭配劇場舞台與燈光設計,呈現聽覺為主,卻又不失視覺豐富度之作。

觀眾在感受此高度實驗性作品當下,似乎迷失於劇場空間,忘卻時間之流逝。直待到感官中一切聲音消散之片刻,回神時,爬梳記憶中演出內容、靜靜感受餘韻,方意識到:在演出過程中的每刻光陰流轉間,都僅是生命進行的一瞬吉光片羽。

《一剎》主視覺

《一剎》,係三位主創暨表演者對於聲音和聽覺現代性的提問與思考:聲音的本質,聲音從何而來、其生成的方式和過程,聲音中的文化、意識形態與社會性等,於本次合作中相互探討,也將種種提問拋向觀眾,邀請您一同進場感受聲音魅力、思索上述課題!

音音推推
Author: 音音推推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

音音推推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