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樂少女搖身成為城市裡探索爵士的文藝古青【爵士可以這樣玩?02】

本篇字數:2,426 字閱讀時間:4 分鐘

談到爵士,你會聯想到國樂嗎?大部分人可能會認為,它們是完全屬於兩個世界的東西,但有一個人,搭起了這兩個世界的橋樑,用自己國樂主修的學習經歷,開始踏上尋找台灣爵士音樂發展的旅程。

她就是城市裡探索爵士的文藝古青—─顏翩翩。

歐洲也有揚琴?走進世界探訪鋼琴前身

說到揚琴,你是否會首先想到台灣或是中國呢?其實,揚琴不只有中國體系,還有歐洲體系和西亞-南亞體系,而正是歐洲體系,帶著主修揚琴的顏翩翩從音樂班學生一步步踏上爵士研究者的道路。

因著對歐洲揚琴的好奇,顏翩翩進入民族音樂研究所修習碩士,隻身前往匈牙利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田野調查。在那裡,她找了當地的製琴師,想從最根本的源頭了解歐洲大揚琴,看看這個被說是鋼琴的前身的樂器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隨著與製琴師的交流,她開始認識到不同的樂手,並參加許多夏天的音樂節,慢慢地發現,有許多厲害的音樂家其實都是吉普賽人,他們透過揚琴來做爵士音樂。這個意外的發現,埋下了顏翩翩心中那顆爵士的種子。她開始好奇:這些吉普賽人是如何透過這些音樂來展現自己的身分地位?又是如何從民族音樂,開始更進一步「玩」爵士?

歐洲大揚琴常被認為是鋼琴的前身。圖/Wikimedia Commons

從世界回到家鄉,研究台灣爵士發展

當聽了吉普賽人的爵士之後,顏翩翩原本打算博班題目要做「城市中的吉普賽樂團」,但在台北各個酒吧聽著各式爵士樂團的演出,她突然產生了「我幹嘛跑那麼遠到匈牙利做別人的爵士樂團啊?做台灣的也可以啊!」這個想法,讓她把心留在台灣,開始追尋台灣爵士樂發展的軌跡。

不同於大多數人會從美國、歐洲開始聽爵士,顏翩翩反其道而行,從台灣 20 世紀初的殖民母國—─日本開始著手。

為了研究,她特別前往日本的民族學博物館去調閱當時的音樂檔案,找尋將近一個世紀以前的台灣留下來的爵士樂,這些音樂片段即便和我們一般所認知的爵士可能有些不同,卻有著獨特的魅力。

以研究之名,行敗家之實!爵士樂迷的夢幻研究生活

相信讀過研究所的人,回想寫論文的時光大多都是不堪回首的吧?身為民族學研究所的學生,顏翩翩有許多同學都要到原住民族部落、中國少數民族或是其他地方去進行田野調查,但她和一般同學不同,她的田野地,是「酒吧」。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和樂手成為朋友不再是如此困難的事情,顏翩翩笑說,自己一到五晚上八點以後都在不同的酒吧聽音樂、有時拿起手機錄影,再和樂手們聊聊天,這就是她的田野調查。不過,和現代樂手可以直接接觸,要想知道將近一百年前的歌手們的故事,那就沒那麼容易了。

翩翩說,她有一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泡在國家圖書館,調閱過去無線電視三台的電視周報,透過這些紀錄,不但可以看到當時的食衣住行,更能看到不同節目上的爵士樂演奏。除此之外,為了收集各式各樣的老唱片,她常在各大拍賣網站、實體的唱片店家流連,和這些樂迷、收藏家「搏感情」,只為聽到珍貴的錄音。她也開玩笑地說自己是「以研究之名,行敗家之實」。

從封面可以看到,某些時空中,很強調「中國爵士」。圖/專輯由顏翩翩提供、音音團隊攝影

當然,身為研究者可不能只是快快樂樂地聽音樂而已。

身為樂迷,可以帶著啤酒席地而坐的參加各種音樂祭,但身為研究者,就必須理性地去看到每個活動產生的背景,翻找政策的白皮書,看看明明是爵士音樂季,為什麼會有美食街?平常沒有爵士音樂文化的都市,為什麼每年固定會出現一個爵士音樂節?不論是各縣市為了推廣自己都市的文化,又或者在特殊政治背景下被定義的「標籤」,一般樂迷可能會說「音樂沒有分那麼多」,但對研究者來說,這都是了解爵士樂在台灣發展的脈絡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

用爵士了解城市,探訪老台北的魅力

我們大概很難想像,在 1930 年代的台北,那些酒樓裡面,原本只要會唱歌跳舞、演奏南北管的藝旦,突然也得開始演奏爵士,她們心裡會是什麼想法?浪漫的顏翩翩說,她看著過去《日日新報》上的那些歌手,就會想像自己會不會上輩子其實也是其中之一,所以這輩子才會注定與揚琴和爵士綁在一起。

對於爵士,我們一般的既定印象都是美國黑人所演奏的,有薩克斯風、小號、鋼琴、低音大提琴等,但在台灣早期的爵士樂中,用國樂演奏的不在少數,曲目更是從〈玫瑰玫瑰我愛你〉到〈泥娃娃〉都有,對我們來說只是華語老歌或是兒歌,在當時卻是非常時髦的音樂。

在城市裡面,人們需要音樂來跳舞,光是同一首歌,就能用各種方式不停改編,在舞廳中,一段音樂就能有各式各樣的舞步。翩翩提到,幾年前百樂門重新開幕,她帶著媽媽一起回去體驗,感受 80 年代,人們是怎麼社交、怎麼娛樂的。爵士樂就像一個媒介,從 1930 年代至今,都乘載著城市人的生活和文化。

大稻埕藝旦幼良錄製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之「飛行機」唱片《雪梅思君》 圖/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專屬台灣的爵士?東洋西洋混搭風

說到台灣的爵士音樂,就要回到 1930 年代的老台北。當時的台北爵士樂活動主要匯聚於大稻埕和西門町兩個區域,台灣本土的音樂家在大稻埕活動,他們組織的樂團就在酒樓、咖啡廳演奏;而西門町一代則是以日本人居多。但在音樂方面,有許多樂手會像日本的軍樂團學習,也有不少人白天為公部門吹奏軍樂,晚上到酒吧、咖啡廳工作兼職的現象。

台灣的爵士音樂很大程度的受到日本和中國的影響,特別是日本,從西方傳到日本的爵士音樂,再透過日本進到台灣,也有許多人會到上海的舞廳去聽各式各樣的音樂,在這樣的多元的融合下,就誕生了屬於台灣爵士音樂的獨特面貌。

這些台灣的爵士音樂,不但有南北管,也有西洋樂器,雖然無法準確地去界定它們是如何混搭的,但從音樂錄音來聽,絕對和我們所想像的爵士有所不同,也別有一番風味。

許多日本樂手會跟著船運四處旅行,吸收不同的爵士音樂。 圖/專輯由顏翩翩提供、音音團隊攝影

把爵士當成生活態度!

爵士樂發展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的歷史,要簡單去定義它是很不容易、也是侷限的。

顏翩翩說,我們不如把爵士當成一個態度、一個生活,用開放的心胸去聆聽,接受各式各樣的爵士面貌,去探訪專屬台灣的爵士足跡。而這位國樂少女的爵士之路,還會繼續下去。

想聽翩翩告訴你台灣爵士的故事?完整 podcast 這裡聽:

音音有代誌|珈編
Author: 音音有代誌|珈編

曾任音音有代誌的編輯,從小學音樂後來跑去讀別的科系最後又回到音樂的世界。有一點點奇怪有一點點可愛,是貝多芬、Day6、小提琴家陳銳和金本索里的狂熱粉絲。

音音有代誌|珈編
曾任音音有代誌的編輯,從小學音樂後來跑去讀別的科系最後又回到音樂的世界。有一點點奇怪有一點點可愛,是貝多芬、Day6、小提琴家陳銳和金本索里的狂熱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