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學校鐘聲是哪一首?四種上下課鐘聲小故事一次解密!
本篇字數:887 字閱讀時間:1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67
難過10
驚訝8
有趣9
本篇字數:887 字閱讀時間:1 分鐘
「噹噹噹噹~」你有想過學校的鐘聲,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音樂嗎?今天,就要帶你來聽聽超熟悉的四種學校鐘聲!順便告訴你它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喔!
準備好了嗎?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目錄
Toggle堪稱小時候最討厭聽到的聲音──上課鐘聲,其實是來自於英國西敏寺大笨鐘的報時鐘聲。
而會選定西敏寺鐘聲,是因為在二戰結束後的日本,上下課鐘聲仍然沿用空襲警報的響鈴,因此每次鐘聲一響,總會引起恐慌。
為此,一位廣島的發明家決定改變鐘聲,而他很喜歡當時 BBC 廣播整點報時所用的西敏寺鐘聲,便選了它作為新的鐘聲。
而台灣、韓國後來也受到影響,跟著採用這段音樂。
這段鐘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 1392 年,來自倫敦的聖瑪麗勒波教堂(St Mary-le-Bow Church)的鐘聲。
這段旋律還曾出現在 19 世紀一部叫《Dick Whittington and His Cat》的戲劇作品中。
劇中描述主人翁 Whittington 前往倫敦追求財富,卻並不順利,正當他想回家時,正好聽到了聖瑪麗勒波教堂的鐘聲,彷彿在告訴他:回頭吧!你將會當上倫敦市長!於是 Whittington 回到倫敦,並成功地當了四次倫敦市長。(編按:原來是天啟的部分啊!)
這段聽起來十分悠長的旋律,來自法國民謠〈孤挺花〉(Amaryllis)。
原本人們認為這首曲子是法國國王兼作曲家路易十三所寫的,但經過了幾番考證,現在的學者則認為它原本是由一位叫 Henry Ghys 的鋼琴教師所編的曲目。
這段旋律是來自德弗乍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所做的第九號交響曲《來自新世界》(Z Nového světa)中的第二樂章。原曲由音色哀愁的英國管演奏,傳達出抒情、綿密的思鄉情懷。
後來,德弗札克的弟子 William Arms Fisher 將這段音樂填上了英文歌詞,成為美國名曲〈念故鄉〉(Going Home)。
看完了文章,是不是感受到滿滿回憶撲面而來呢?啊如果你的學校鐘聲不是這四種,也歡迎你留言跟我們分享你們現在的鐘聲哦!
一個熱愛古典音樂的菸酒生,讓你用最輕鬆、簡單的方式認識古典樂!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