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史上最早的錄音x保存聲音的歷史大公開!
本篇字數:2,459 字閱讀時間:4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2,459 字閱讀時間:4 分鐘
今天是星期五中午,倫敦。
水晶宮(Crystal Palace)裡有一支管絃樂團,集結了五百多名音樂家、四千多名歌手,站在他們面前的,是指揮家奧古斯特·曼斯(Sir August Manns),和台下兩萬多名觀眾。
他們正在表演韓德爾清唱劇《以色列人在埃及》( Israel in Egypt)中的曲目《He Rebuked the Red Sea》、《He Led Them Through the Deep》、《He is My God》。
有趣的是,他們表演的年份要回溯到 135 年前的 1888 年;而這段表演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有被「特別」地紀錄下來,成為古典音樂史上最早的錄音!
目錄
Toggle聽完之後,你可能會好奇,早期究竟是怎麼把這些聲音保存下來的呢?
這時候,就不得不提到:里昂‧史考特、愛迪生、貝林納這三位重量級人物!
讓我們從史考特(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說起——這位法國發明家,發明了留聲機的前輩「聲波振記器」(史考特稱它為 Phonautograph),他以「聲音畫在紙上」作為核心概念,把漏斗當作收集聲音的工具,並在細的那一端綁上薄膜,收集震動過後的聲音。
震動過後,就要仰賴「筆」大神了(笑)。由於薄膜上會裝上一支筆,筆的前端有一張沾滿煤灰的白紙(因為有煤灰所以紙是黑色的),當它震動後、筆刮掉的煤灰會呈現白色,也就是接收到聲音的「聲波」!
不過這種方法雖然在當時相當創新,卻礙於只能「看」、不能「聽」,存在著諸多限制。
因此在聲波振記器之後,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決定要過關斬將、抱持著不能輸給學弟的心(開玩笑)做出了一台可錄音、也可回放的機器「留聲機」(phonograph)!
愛迪生的發明和史考特最大的差異處在於,史考特利用筆+沾滿煤灰的白紙作為紀錄的工具,可愛迪生的工具則為「針」與「鋁箔紙」。由於針在鋁箔紙上會產生凹痕,當我們把針放在已經有凹痕的地方時,鋁箔紙就會反過來震動針。
一來一往之間,與針相連的振膜就會回頭去震動漏斗,聲音因此被記錄下來。
不過,鋁箔紙還是會破滴(笑)怎麼辦呢?別擔心!後來,愛迪生把鋁箔紙改成圓筒形(Cylinders Record)蠟管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還以這個裝置錄下了由自己親自朗讀的《瑪麗有隻小綿羊》!
(p.s. 這也是前面提到的「古典音樂史上最早的錄音」錄製的方式唷)
看到這邊,你可能會想,既然愛迪生出動之後使得錄音技術往前邁進不少,那麼最後一位大大「貝林納」(Emile Berliner)又是誰呢?
他,可是德意志留聲機(gramophone)的創始人,在愛迪生發明的圓筒形蠟管技術上做了改造,發明出「圓盤形」(Disc Record)錄音的先鋒。
雖然貝林納只是在形狀上做出改變,但不僅解決了部分人認為「圓盤形」看起來笨笨的外貌(?),也解決了將聲音紀錄在圓筒外側、要極小心拿取的問題。另外,圓盤形的成本不僅比圓筒形低廉,也更好複製,使得上市之後很快成為主流,更是現今 CD、DVD、藍光光碟的雛型。
在這之後,貝林納和他的兄弟約瑟夫,於德國漢諾威創立了德意志留聲機公司,成功研製了圓盤形唱片、平面式留聲機;並以蟲膠作為原料,發明了製作唱片的方法。
聲音的世界不斷在進步、革新,曾經風靡一時的保存方法(好比 CD),都有可能隨著時代逐漸式微。不過,縱使有些事註定會成為過去,事物本身曾經的風靡、我們對它的熱情,或許都會永遠駐足在我們心裡,成為記憶中的波瀾。這或許也是大家在近幾年回過頭、熱愛黑膠唱片的理由之一。
那你呢?你是懷念過去的聲音紀錄方式,還是期待未來的創新與革新?
無論如何,把握每分每秒聆聽見的音樂與藝術,我想都是存在於世,最為美好的紀錄之一✧ʕ̢̣̣̣̣̩̩̩̩·͡˔·ོɁ̡̣̣̣̣̩̩̩̩✧
※如果你對早期的音樂記錄媒介:黑膠唱片感興趣的話,歡迎來認識這家充滿著黑膠、音樂與故事的咖啡廳還有主理人!傳送門在這:《來到聲色Sounds Good,與音樂和故事相遇!——專訪聲色Sounds Good主理人林珮如》※
註一
4 比特多軌錄音技術也被稱為 4D 錄音技術,也就是使錄音可以更為精準的技術!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