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不敢出版的作品,卻成了最廣為人知的音樂 — 聖桑《動物狂歡節》【聽懂 100 首名曲,讓你愛上迷人的古典音樂】

本篇字數:4,611 字閱讀時間:8 分鐘

當提到古典音樂的著名作曲家時,聖桑可能不會在你的首選名單之內,然而,不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一定聽過他的《動物狂歡節》!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天才音樂家聖桑,透過《動物狂歡節》中的 14 段風格各異的樂曲,生動地描繪了不同動物的形態,例如緩慢的烏龜、笨重的大象、啁啾的鳥兒等。《動物狂歡節》不僅旋律優美動聽,更以音樂與動物形象的巧妙結合,讓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禁讚嘆聖桑的無限想像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首西洋古典音樂入門必聽的經典之一、充滿豐富趣味色彩的《動物狂歡節》!

生前不敢出版的作品——聖桑《動物狂歡節》樂曲背景介紹

聖桑(C. Saint-Saëns)生於 1835 年,是一位天才型的法國浪漫派音樂家,不僅擅長作曲、鋼琴與管風琴的演奏,還在天文學和數學等領域展現出色的才能。深受專業音樂訓練的聖桑,曾深入鑽研德奧大師莫札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並憑藉著深厚的音樂涵養,奠基了法國音樂的一代樣貌。

聖桑的音樂創作風格多變且種類豐富,跨鋼琴曲、室內樂至交響樂,甚至是藝術歌曲皆有創作,最具代表的作品有《骷髏之舞》、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以及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動物狂歡節》。

聖桑於 1880 年。圖/法國國家圖書館
聖桑於 1913 年排練鋼琴的照片。地點在巴黎的夏沃音樂廳(Salle Gaveau)。圖/法國國家圖書館

50 多歲的聖桑,已經在音樂界享有盛名,此時他開始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足跡遍及南歐、南美洲、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島以及東亞等地。1886 年,在奧地利度假期間,他短暫放下了當時正在創作的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沉浸於當地嘉年華的熱鬧氛圍中。深受啟發的他,在短短幾天內便完成了這首充滿生氣的《動物狂歡節》(Le carnaval des animaux)。

在《動物狂歡節》中,聖桑以音樂模仿了大象、獅子、野驢等 13 種動物的樣貌。在描繪動物的樣貌之餘,聖桑更化用了其他作曲家如奧芬巴哈(J. Offenbach)、白遼士(H. Berlioz)、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羅西尼(T. Rossini)及聖桑自己的作品,其中不乏對社會現象、更甚至是其他作品的嘲笑與諷刺。因此,聖桑擔心這樣「過於幽默」的作品會損害自己的聲譽,在世時完全禁止這部作品被公開演奏,唯獨有著優美大提琴旋律的第 13 首《天鵝》例外。

直到作曲家過世的隔年,也就是 1922 年,這首《動物狂歡節》才被完整演出。聖桑的《動物狂歡節》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表達出動物的形象與特徵,至今仍受聽眾的喜愛,也是入門古典音樂的絕佳教材之一。

由法國出版商 Le Chant du Monde 於 2000 年出版的聖桑《動物狂歡節》唱片封面。圖/法國唱片出版商 Le Chant du Monde
由英國出版商迪卡唱片 Decca Records 於 1986 年出版的聖桑《動物狂歡節》唱片封面。圖/迪卡唱片 Decca Records

聖桑《動物狂歡節》樂曲賞析

聖桑的《動物狂歡節》由 14 首樂曲組成,描繪對象包含了有真實的動物,還包括鋼琴家、化石等象徵性的「動物」。聖桑不僅透過曲子不僅反映了大眾這些動物們普世的刻板印象,也戲謔地加以嘲諷。

1. 〈序奏及獅王的行進〉(Introduction et marche royale du lion)

聖桑的《動物狂歡節》以〈序奏及獅王的行進〉(Introduction et marche royale du lion)揭開序幕。開頭的鋼琴高音顫音,彷彿是早晨的天空中透出的陽光,金光閃閃地鋪灑在森林中、獅王棕色的皮毛上——在暖意之中,獅王逐漸從夢中清醒!接著,聖桑以進行曲的手法描繪獅王的威武,一展王者的風範。在曲子的後半段,更能聽見獅王咧嘴發出低沉的怒吼,以及萬物懾服於吼聲之中的情景。

《動物狂歡節》第一首〈序奏及獅王的行進〉(Introduction et marche royale du lion)最開頭的鋼琴高音顫音。
在〈序奏及獅王的行進〉中,聖桑使用低音半音階的上行及下行描繪低沉的獅聲怒吼。
在〈序奏及獅王的行進〉中,聖桑使用低音半音階的上行及下行描繪低沉的獅聲怒吼。

2.〈公雞和母雞〉(Poules et coqs)

緊接著在獅王之後的動物,是在天色未醒之時就開始工作、象徵著一天的開始——那就是雞!《動物狂歡節》的第二首樂曲即為〈公雞與母雞〉(Poules et coqs)。富有想像力的聖桑,這次並不是單純以動物的叫聲為音樂素材,而是以不停歇的八分音符重複音,除了描繪公雞與母雞啄食食物的行為,也彷彿是雞「咯咯咯」叫的聲音,使得雞的形象在音樂中更加栩栩如生。

在第二首〈公雞與母雞〉(Poules et coqs)中,聖桑以八分音符重複音及重音,讓雞的形象在音樂中更加栩栩如生。

3. 〈野驢〉(Hémiones)

在第三首〈野驢〉(Hémiones)中,聖桑以兩台鋼琴彈奏絲毫不停歇的十六分音符,描繪了在草原上從這兒跑到那兒、再從那兒跑到更遠的彼方——不停奔馳的野驢。

你能聽見《動物狂歡節》第三首〈野驢〉(Hémiones)究竟跑得多快嗎?

4. 〈烏龜〉(Tortues)

聖桑在第四首〈烏龜〉(Tortues)中,運用了法國作曲家奧芬巴哈(J. Offenbach)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Orphée aux enfers,又譯為《天堂與地獄》)的序曲。奧芬巴哈的這部歌劇大獲好評,而其中〈天堂與地獄序曲〉更是當今經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然而,聖桑卻對這首曲子不以為然。因此,聖桑挪用了奧芬巴哈〈天堂與地獄序曲〉中〈康康舞〉的旋律,卻戲謔地將其大幅放慢,寫成了〈烏龜〉的旋律。

在第四首〈烏龜〉(Tortues)中,聖桑挪用了奧芬巴哈〈天堂與地獄序曲〉中〈康康舞〉的旋律,卻戲謔地將其大幅放慢,寫成了〈烏龜〉的旋律。

5. 〈大象〉(L'éléphant)

聽完了緩慢的烏龜,接下來是「重量級」動物——大象!

第五首〈大象〉(L’éléphant)首先以鋼琴的伴奏定調了三拍子的律動。儘管這段伴奏的「蹦恰恰」是三拍子舞曲常見的伴奏型態,聖桑卻似乎不希望音樂聽起來像「一般的舞曲」那樣輕快,而是使用了相當笨重的和弦,讓大象沉重的形象栩栩如生。

在四小節的伴奏後,低音提琴(Double Bass)奏出了全曲的旋律——前段旋律改編自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的《仲夏夜之夢序曲》(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ncidental Music Op. 61)中的〈詼諧曲〉(Scherzo)。而中段則來自白遼士(H. Berlioz)的傳奇劇《浮士德的天譴》(La damnation de Faust)中的〈妖精之舞〉(Dance of the Sylphs)。而隨著音樂發展,鋼琴伴奏也擺脫了單純的伴奏,開始與旋律互動、對唱,輕盈的鋼琴旋律正有如站在大象背上的小鳥一般。

第五首〈大象〉(L'éléphant)首先以鋼琴厚重的和弦伴奏定調了三拍子的律動,接著旋律則由低音提琴(Double Bass)奏出。

6. 〈袋鼠〉(Kangourous)

第六曲〈袋鼠〉(Kangourous)則是以兩台鋼琴輪流奏出時而輕快跳躍、時而則停下腳步的和弦。這段生動的音樂,正是在草原上跳跳停停的袋鼠,彷彿牠們有時快速地向前跳著,有時則放慢腳步、停下來東張西望的模樣。

第六首〈袋鼠〉(Kangourous)則是以兩台鋼琴輪流奏出時而輕快跳躍、時而則停下腳步的和弦。

7. 〈水族館〉(Aquarium)

一改先前幾首皆是直接描寫特定的動物,聖桑在第七首選擇的則是「一個群體」——整座水族館!第七首〈水族館〉(Aquarium)之中,有優游其中、大大小小色彩斑斕的不同魚兒,還有在水流中搖晃的水草等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聖桑運用了兩台鋼琴彈奏分解和弦,描繪出水在流動的氛圍;以弦樂綿延不絕的旋律,塑造水中生物游動的景象;再以長笛及豎琴點綴,彷彿正是在光線下時不時閃爍著的波光粼粼!

在第七首〈水族館〉(Aquarium)中,有優游其中、大大小小色彩斑斕的不同魚兒,還有在水流中搖晃的水草等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

8. 〈長耳動物〉(Personnages a longues oreilles)

緊接著夢幻的水族館而登場的動物,也不是一種特定的生物。這首曲子沒有明顯的旋律,只有兩把小提琴時而奏出尖銳而短促的高音、時而則是低音長音——聖桑將其命名為〈長耳動物〉(Personnages a longues oreilles)。耳朵長的動物有什麼呢?有兔子,有驢子……

有些人認為高音與低音的轉換,正像是驢子的叫聲一般。然而,聖桑卻沒有直接指名驢子,而是相當概略性地叫它「長耳動物」。你覺得聖桑描寫的是驢子嗎?你還想得到哪些長耳動物呢?

第八首〈長耳動物〉(Personnages a longues oreilles)沒有明顯的旋律,只有兩把小提琴時而奏出尖銳而短促的高音、時而則是低音長音。

9. 〈林中的杜鵑〉(Le coucou au fond des bois)

第九首為〈林中的杜鵑〉(Le coucou au fond des bois)。並非直接描寫杜鵑,聖桑先以鋼琴塊狀的和弦鋪了整片蓊鬱而神秘的森林;而遠方傳來豎笛不疾不徐的「布穀」聲,彷彿正是匿身於森林之中,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杜鵑。為了讓杜鵑的聲音聽起來更加遙遠,聖桑還特地在譜上標註豎笛必須「在後台吹奏」。

第九首〈林中的杜鵑〉(Le coucou au fond des bois)。聖桑先以鋼琴塊狀的和弦描繪了整片神秘的森林;而遠方傳來的「布穀」聲,彷彿正是森林中的杜鵑聲。

10. 〈大鳥籠〉(Volières)

在林中杜鵑之後,聖桑竟安排了一座〈大鳥籠〉(Volières)!同樣都是描寫鳥兒,比起前一曲神秘而遙遠的感覺,第十首〈大鳥籠〉的鳥兒則是「近在眼前」:由長笛明亮的高音快速音群,呈現出了鳥兒們啁啾不絕的模樣。

第十首〈大鳥籠〉(Volières)由長笛明亮的高音快速音群,呈現出了鳥兒們啁啾不絕的模樣。

11. 〈鋼琴家〉(Pianistes)

有趣的是,對聖桑而言,鋼琴家也能是一種「動物」!在這首雙鋼琴的曲子中,他援引了徹爾尼(C. Czerny)的鋼琴練習曲,從 C 大調開始,不斷高半音平行轉調至降 D 大調、D 大調……等。這些上行和下行的音階,喚起了無數鋼琴學子初學時訓練手指的噩夢。然而,演奏這些練習曲的意義在哪裡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聖桑反而不希望演奏家彈得 100 % 正確,他追求的是「初學者的風格」:碰錯音、左右手不齊……這些初學者常犯的錯誤,在這裡都是「音樂的一部分」!

第十一首 〈鋼琴家〉(Pianistes)這些上行和下行的音階,喚起了無數鋼琴學子初學時訓練手指的噩夢。。

12. 〈化石〉(Fossiles)

聽完以上這麼多千奇百怪的動物,那化石這種「曾經的動物」,被收錄進《動物狂歡節》中也不奇怪了吧!在第十二首〈化石〉(Fossiles)中,聖桑借用了自己的管絃樂曲《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的旋律,並以木琴的聲音來模擬化石清脆的印象,有趣又可愛;而到了樂曲的中後段,聖桑又加入了羅西尼(G. Rossini)的歌劇《塞維利亞的理髮師》(Le Barbier de Séville)、民謠《小星星》等樂曲的旋律作為素材。一段接著一段的老歌拼湊似乎透漏著:聖桑正在暗諷著那些只能以既有旋律創作、沒有才華的作曲家!

在第十二首〈化石〉(Fossiles)中,聖桑借用了自己的管絃樂曲《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的旋律,並以木琴的聲音來模擬清脆的化石。

13. 〈天鵝〉(Le cygne)

第十三首的主角為優雅的代表:〈天鵝〉(Le cygne)。這段由大提琴奏出的優美旋律,後來成為了學習大提琴的人一定都會聽過的經典。不帶有任何嘲諷意義、以純粹的音樂之美構成的〈天鵝〉,是《動物狂歡節》在聖桑在世時,唯一一首願意公開的曲子。

第十三首為優雅的代表〈天鵝〉(Le cygne)。這段由大提琴奏出的優美旋律,後來成為了學習大提琴的人一定都會聽過的經典。

14. 〈終曲〉(Finale)

《動物狂歡節》的壓軸,則是熱鬧萬分的〈終曲〉(Finale)。先前每個動物都輪流當過一次主角,在最後的〈終曲〉時,動物們全都出來普天同慶!在這場慶典中,每個動物都是主角,都有一個鏡頭——聖桑巧妙地融合了先前運用過的素材,也讓聽眾再次回味這些動物的不同個性。

第十四首〈終曲〉的旋律。你還在等什麼?快跟著聖桑的步伐,一起享受這場「動物狂歡節」吧!

聖桑《動物狂歡節》嚴選版本推薦

西雅圖青年交響樂團(Seattle Youth Symphony)的錄音。可以搭配著動物們的畫面,欣賞聖桑如何用音樂描寫這些動物!

委內瑞拉指揮家杜達美(Gustavo Dudamel,1981-)帶領洛杉磯愛樂樂團(Los Angeles Philharmonic),與中國鋼琴家王羽佳(Yuja Wang,1987-)、澳大利亞華裔鋼琴家馮大維(David Fung,1983-)於 2021 年演奏的版本:

美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1955-)與英格蘭鋼琴家凱瑟琳.斯托特(Kathryn Stott,1958-)合作演奏的版本:

編輯部
Author: 編輯部

音音有代誌,為你帶來音樂大小事。 這是編輯部的公用帳號,不論是音樂常識、冷知識、音樂會資訊或是任何你想知道的,音音有代誌都給你!

編輯部
音音有代誌,為你帶來音樂大小事。 這是編輯部的公用帳號,不論是音樂常識、冷知識、音樂會資訊或是任何你想知道的,音音有代誌都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