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佩琪2023音音有代誌實習記

本篇字數:4,763 字閱讀時間:8 分鐘

哈囉大家好,我是音音有代誌 2024 上半年的實習生佩琪。

今天,輪到我來跟大家分享這次實習的心得啦!為了讓整篇心得更加完整,我會先從申請的動機開始說起,再說到實習期間做了哪些事情,最後再來分享這次實習的心得感想!如果你正在規劃接下來的生活計畫、對音音有代誌實習有興趣、或是對我這個人有興趣的話,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申請實習動機:恰逢轉換跑道的時刻

來到音音有代誌實習的時間,正好是我大四下,也就是大學的最後一個學期。與音音有代誌大部分的實習生背景比較不同:我從高中開始讀音樂班,大學讀師大音樂系,主修鋼琴。經過思量與掙扎後,我決定在研究所轉換跑道,從「演奏」踏進「音樂學」:一個以音樂理論及研究為主的地方。

還記得,決定要來到音音有代誌的那天是個一月初的寒冷日子。研究所已經放榜的我正窩在棉被裡滑手機,音音有代誌徵實習生的貼文就這麼恰巧地映入我的眼簾。「欸……好酷喔!」那時的我想著:大學學分都修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則要準備和轉換跑道的研究所接軌。但如何接軌?真可惜我一點想法都沒有。音音有代誌的實習,就如及時雨般地成了一道新的光芒——

「為何不趁著實習的機會,累積寫作音樂類文章的機會呢!」於是,我便丟出了履歷。

丟出了履歷,不代表我就成為了音音有代誌的實習生。偷偷說,第一次寄履歷沒收到回音,隔了十天我重新修改了一次履歷,又寄了一次……咦,這是可以說的嗎。

實習工作內容

那麼,在一個音樂相關的新媒體實習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截至目前為止的工作中,我總共撰寫了 10 篇文章、編輯發布了 45 篇新聞稿、錄製了 10 集 Podcast 並剪輯了其中 8 集、發布了 15 篇社群貼文及 31 篇 IG 限時動態。這些數字看似不多,但每一篇都在內容與嘗試之中費盡了心思。

那詳細工作內容是什麼呢?以下,僅就我認為值得分享的幾點經驗說明。

0
文章撰寫
0
新聞稿編輯
0
PODCAST錄製
0
貼文發布
0
限時動態發布

▌音樂文章寫作

儘管我是為音樂類文章寫作而來,起初,我仍經常不知道從何動筆:「這個文章不是有人寫過類似的了嗎?」「這個題材又有什麼好寫的?」而音音有代誌正解救了被這些想法困住的我:在音音有代誌實習每週的「策題會議」中,編輯們會互相分享這週看到了什麼適合寫文章的素材以及音樂相關新聞。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看見了編輯們逐漸將這些素材切換視角、整理重點或放入更多細節,產出一篇篇文章。我逐漸發現:哇,原來寫文章並不是這麼難的事!

此外,不在上列文章的數字當中,卻也是讓我感到最特別的,是音音有代誌與新經典文化出版社合作介紹新書《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以及節錄內文的這篇文章。這本新書結集了伯恩斯坦在哈佛大學的六場講座的精華,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想必是艱澀無比;更別提音音有代誌的出發點是「將音樂變得平易近人」了。然而,音音有代誌的受眾樣貌,也是決定這篇文章走向的關鍵因素:因此,最重要的是挑出書本中較易理解、吸引人的段落,並適時補充專有名詞,讓知識變得可口動人——不曉得你覺得這篇文章做到了嗎?

▌Podcast 錄音和剪輯

除了靜態的貼文以外,音音有代誌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分支——Podcast!過去,我曾使用過 Photoshop 及 Illustrator,因此對於製作社群圖片並不陌生;但是,有關 podcast 的一切,就完全是新的領域了。為了剪輯 podcast 的音檔,我在音音有代誌實習期間學習了 Adobe Audition 軟體。

有趣的小事情是,要不是把自己的話錄下來聽,還真不會發現——我以前居然都沒有「好好說話」!有時句子不完整,有時有奇怪的空白,還有語調不對、卡詞、聲音乾澀……在剪輯的過程中,我才發現自己有很多說話的壞毛病。只是,意識到並修正壞習慣的速度,當然遠遠比不上工作的進度。我們錄了很多集的 podcast ,有些時候還是只能靠後製剪輯。因此在剪輯時,K 編、V 編和來賓的聲音我鮮少動刀;但只要輪到我說話的時候,我就會把時間單位拉到很細很細,非得把音軌剪得坑坑巴巴才善罷甘休。

我在剪輯時,K 編、V 編和來賓的聲音鮮少動刀;但只要輪到自己說話時,我就會把時間單位拉到很細很細,非得把音軌剪得坑坑巴巴才善罷甘休。
偷偷側拍可愛的昱瑾。

▌實地採訪

從沒想過會在實習中歷經的經驗,是前往卓越盃音樂大賽的現場取材,再編纂成文。

事情來得相當恰巧。我的實習期間適逢第 12 屆卓越盃音樂大賽的賽期,比賽創辦人鄭吉良老師便詢問我有沒有興趣以此為題撰寫文章。三百年沒有比過音樂比賽的我,便答應了。但是,網站上已經有許多卓越盃相關的文章了,要怎麼寫才能做出區別呢?為此,我馬上、枕上、廁上地想了又想,最終決定聚焦在卓越盃鋼琴大賽中的組別——巴哈、布爾格彌勒組及莫札特作品組中。在臺灣的其他音樂比賽中,同個樂器項目多以年齡分組,以「作曲家」分組的比賽可不多見。因此,我決定採訪參賽者及家長們的參賽動機,以及採訪評審老師們對於這些組別的看法。

事後回想起來,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所有的學習經驗都彌足珍貴。感謝鄭吉良老師讓我有機會走訪卓越盃音樂大賽的現場;感謝當天接受我訪問的所有參賽者、家長們,以及細心回覆這些問題的評審老師們;也感謝我的責編 K 編幫我多次潤飾了文章——在所有人的幫助之下,這篇文章才得以成型。

實習生佩琪發布的初次長文!邀請你來看看全文:〈回歸初心!台灣卓越盃音樂公開賽巴哈、佈爾格彌勒作品組……都在比什麼?

抵達現場的當下,最困擾我的大概是不敢跟參賽者們攀談……嗚嗚,誰快來救救我!
小妹妹可愛的行為舉止救了緊張無比的我。

實習心得分享: 2 件「令人意外的事」及 2 件「我學習到的事」

文章的後半,來到心得分享時間啦!我會先從兩件實習工作讓人意外的點開始說起,再說說我在音音有代誌的實習中學習到的精華。如果你好奇實習生在音音有代誌上班是什麼模樣的話,那就照過來吧!

▌令人意外的 point 1: 社交時間少,滿足你的 I 人需求

實習前,以為上班時不論是題目構想、專題製作等工作,都會需要和其他編輯溝通討論;然而,實際上竟然並不是這樣——「上班時間不常和其他同事交流」是最讓我意外的一點。編輯之間,若非要緊或難以用文字形容的事,不然大多用 LINE 聯繫。因此,除了會議及錄製 podcast 的時間以外,實習期間我幾乎不會和其他同事說話。有時候安排得恰好,下班時會發現聲帶今天都沒有震動。

此外,我的座位被安排在一個很舒服的小角落,旁邊的座位剛好沒有人。因此,不會有人盯著我的一舉一動,偷偷伸一個有點醜的大懶腰(好像)也不會被發現——我的座位就是一個這麼快樂的小角落。角落帶給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不知不覺地讓人很期待上班時間。回想起來,感覺是一個很適合 MBTI 十六型人格中的 I 人上班的地方。

我的隱密小巢穴(自定義)。

▌令人意外的 point 2: 自由度很高

實習讓我意外的第二個點是「自由度很高」。這份自由度呢,反映在平常撰寫的文章選題上:不論是古典、流行,只要和音樂有關的都可以寫,海納百川!除此之外,平常上班的自由度也很高:沒有一定的午休時間,自己找一小時休息吃飯就可以了;再者,要在上班期間聽音樂也沒問題,好像……偷偷把腳縮到椅子上盤腿坐也沒關係!

此外,編輯部也給予我探索的自由。作為一個媒體,我們不只是負責「產出」內容(Output),重要的是要適時切換角度,以使用者「閱讀的感受」來思考(Input)!我觀察了自己及身旁好友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發現大家喜歡在 Facebook 看長文、Instagram 看圖片。然而,先前音音的社群帳號的貼文,以附上連結、引流到音音有代誌官網居多——然而,Facebook 的演算法可是著名的不喜歡貼文中含有連結,而 Instagram 的貼文格式更是無法點開連結。可以說,這些社群平台較喜歡使用者發布「本身即是內容」的貼文,而不是引流式的貼文!

觀察到這件事之後,我首先詢問 K 編是否能製作和版面上其他貼文格式較不同的社群,得到 K 編允許之後,我便嘗試著在 Facebook 發布篇幅較長的文章,並為 Instagram 製作多張圖片!如果今天是你滑到這篇貼文,你會想幫我們按個讚嗎?

▌我學習到的 point 1:確認進度,定期回報

這是我的一個老毛病。以前在餐廳打工時,每到午餐、晚餐時間,隨著客人逐漸變多,服務生的工作也漸漸繁忙起來:點餐、結帳、送菜上桌、收拾碗盤和廚餘、回應客人的點餐或問題、追蹤客人的餐點是否如期上桌、整理環境以及清潔廁所……當工作一項緊接著一項朝臉上飛來的時候,我經常會腦袋轉不過來,無法確定各項事情的優先順序——然後,就被值班經理臭罵了:「妳怎麼不優先處理客人的問題?」、「妳怎麼不一次把事情都做好?」

因此,剛開始在音音有代誌實習的時候,儘管工作內容大多是沒有期限或是時間很充足,我也深怕自己弄錯工作的優先順序,因此開工前會先和編輯確認一次。下班時,也會回報今天做了哪些工作。除此之外,我總是會萌生一些想嘗試不同事務的想法,但是要遵循音音有代誌編輯部的規定或版面的格式——只要心中有所疑慮,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做之前先詢問過是否可行!(音音編輯部真的很自由,大多時候都會得到允許)

上工前確認進度的佩琪。
下班前回報進度的佩琪。

▌我學習到的 point 2:別迷失了自己

學習到的第二點呢,則想來說說有關文章寫作與選題的方面。為了持續擴充寫作的養分和素材,我們經常觀察近期的流行趨勢,無論在音樂界、藝文界,還是社會現況。有時候,在想著下一篇內容要做什麼的時候,也會想順應著時下流行的話題、或寫寫當紅歌手的相關文章,賺取文章流量!

「考量到妳之後的生涯發展,想問問妳有沒有特別想做的內容?」

然而,在一次與 K 編的談話中,她的一席話點醒了我。是呀——我大可將這份實習視作人生旅途的番外篇,在之後的故事中扮演著增添故事風味的角色;當然,我也可以讓實習的工作成為未來生活的序章,每一分足跡都將為後續的故事發展而鋪路!在這之後,在每一次為了選題而苦惱的時候,我都會回想起自己來到音音有代誌的初衷;同時,也多加思考自己的獨特性:有什麼是「我擅長寫的」或是「也許我不寫,之後就真的不會有人選了的」內容?於是,答案便不言而喻了。

此外,也因為我不喜歡閱讀空泛、沒有內容的文章,而且網路資訊經常未經查證、以訛傳訛;作為一個新媒體,文章內容當然要力圖正確,也因此我寫文章總是像在熬雞湯一樣——花長時間查資料燉煮,而最後熬出的湯總是好大一鍋(就連這篇心得也是,哈哈)。

總結

最後,不免俗地來個道謝時間!

謝謝總是耐心回應我無數問題、監督我工作的 K 編,總是像一股溫柔而強大的力量,讓人心中充滿安心感,也謝謝您的一切包容!也謝謝 V 編給予我許多工作上的支持和建議,我真的很喜歡和 V 編一起錄 podcast 的那些充滿笑聲的時光!謝謝坐在我對面的設計師羿均,不僅教導我使用 Illustrator 的小撇步,也總是給予我溫暖的笑容!感謝蔡老師總是給我許多關心,增添了我每次上班的溫度!最後想感謝鄭吉良老師不僅給予了我許多建議,也讓我有機會得以走訪卓越盃音樂大賽,成為相當難忘的經驗!

謝謝溫暖的音音有代誌,也謝謝所有曾經連線的受訪者,也謝謝花時間閱讀到這邊的每一個你——實習生佩琪準備下台一鞠躬!如果這篇落落長的心得分享,能對於正在考慮來音音有代誌實習的同學們有一點幫助的話,我會很開心的!

張佩琪
Author: 張佩琪

2024 春實習生。學音樂的人。和小豬佩奇(佩佩豬)撞名。 喜歡古典音樂、J-POP,還有諧音笑話;不喜歡會把水壺和食物放在鋼琴上的人。

張佩琪
2024 春實習生。學音樂的人。和小豬佩奇(佩佩豬)撞名。 喜歡古典音樂、J-POP,還有諧音笑話;不喜歡會把水壺和食物放在鋼琴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