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人的關係是?蔡佩娟暢談音樂的各個面向!——專訪鋼琴家蔡佩娟

本篇字數:3,203 字閱讀時間:5 分鐘

而對於蔡佩娟老師來說,音樂與她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對於音樂科班、或非科班的人來說,音樂之於自己又是什麼關係?

在知道答案之前,我們先來聊聊音樂科班學子、音樂老師與家長會有興趣的各種面向,解答隱藏在心中的層層疑惑!

技巧總卡關?科譜學堂拯救你的根本問題!

「萬事起頭難」,同樣的,學鋼琴也是。

不論是學生或老師,彈奏或教學上常遇到的第一道困境是:手指頭站不好、琴鍵無法按到底、轉指的時候聲音很奇怪……等技巧上的煩惱。這些問題,雖然不會嚴重到不能完整彈完整首樂曲,可是,隨著我們學琴的時間拉長或進入到音樂班就讀,就會變成無法忽視的「根本問題」。因為許多老師會發現:

面對這些問題,蔡佩娟老師拍攝了一系列給初學者的「科譜學堂」短影片。裡面不只提供了抬高手指與貼鍵練習、和弦彈法、如何練高音、針對琶音的海浪練習、轉指等實用影片,也藉由配合實際的動作講解,讓大家不會只得到一句「聲音彈得都虛虛的」評語卻不知從何改進。

老師說,雖然科譜學堂裡面講到的內容都非常基本,但音樂班、音樂系的學生彈到貝多芬、李斯特等人的作品如果卡關,很多問題其實都源於此!

如何彈出有深度的音樂?關於音樂性的解答在這邊!

講完了技巧,就到了下一步我們常遇到的困境:一首曲子我都可以完整地彈出來、也不會有錯音,但是,要怎麼彈出有深度的音樂?我的音樂,究竟要怎麼樣才能感動人心?

面對這些問題,蔡佩娟老師笑稱:「其實,也不是每一首音樂都需要感動人心!」畢竟,有些樂曲聽起來就是特別輕鬆快樂、讓人覺得舒服爽快而已。而針對其它需要強烈情感(也就是俗稱的音樂性)注入的曲子,老師給了三個實用建議

針對音樂性,蔡佩娟老師結合教學經驗,給了三個相當實用的建議。圖/蔡佩娟老師提供

針對第一點建議,蔡佩娟老師舉了自己教學上的實務經驗:有一次,她針對樂曲的某一樂段用了「史詩」去做比喻,希望能幫助學生在音樂性上有更好的表達。有趣的是,同樣的說法放在 A 學生與 B 學生身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

 A 學生很快就可以用老師的比喻達到理想中的彈奏效果,可是 B 學生卻怎麼樣都彈不出來(°ロ°٥)於是,老師改用音樂張力「難到達」說明,總算在 B 學生身上有比較顯著的成效。有趣的是,老師事後才知道,原來當時他腦中想得是媽媽便秘的畫面(媽媽表示:😳

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音樂性的培養真的源於「本身」的感受,他人用再多話語描繪,都抵不過自己腦海有的畫面與想像力!

第二點,老師則建議大家可以多聽音樂。由於音樂聽得少不但導致學生可能連鋼琴名家都認不得;也會常需要老師的引導才知道演奏方向,整體學習情況較為被動。

面對這個狀況,老師進一步補充到:假如學生已經彈到「叫得出名字音樂家」(例如莫札特、貝多芬等)的作品,練習的一開始,最好不要到 Youtube 聽相關演奏,我們可以先跟學生講解樂曲的基本概念(好比樂句與分段)。等學生練習到一定程度後,再到網路上面聆聽並寫下最喜歡的三個版本,再一邊講解哪個影片的演奏家是名家!

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知道自己比較喜歡哪個風格、影片中又有哪些值得學習的部分;同時,也會在過程中認識到不同的音樂家、培養自己聆聽的習慣,主動建立起與音樂的連結!(想像力與音樂性搞不好就會隨之而來😆

聽完之後記得把喜歡的三個版本x演奏家的名字寫下來喔!

最後,我們也可以試著把自己放在不同的角色思考,例如彈伴奏就是很好的方法。彈伴奏不但能與不同樂器或聲部進行對話、練習跳脫平常練習獨奏的思維;還能試著把自己放在不同的位置,開始思考聲音與詮釋的更多可能,成為培養音樂性的不二法門!

畢業了,然後呢?關於音樂學子的終極疑惑......

在技巧和音樂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琢磨之後,許多音樂學子們一路學到了最後,就會面臨到一些逃也逃不掉的問題……

對於這些問題,蔡佩娟老師說,其實唸研究所與「給學生更多幫助的老師」真的不一定會劃上等號,因為一切還是要回歸到教學生的「心態」,以及我們想要幫助學生的心到底有多少。

當我們非常想幫助一個學生卻發現自己心有餘但力不足時,就一定會想方設法找尋解答、或是能進修的管道。好比找一個對自己有幫助的老師繼續學琴、或時不時參加研習講座等,都是好方法!

✨在訪談中,我們也有詢問老師關於非科班的人想要轉職音樂,有哪些好建議以及方法。這邊就先賣個關子,大家趕快去聽這一集 Podcast 或看老師寫的相關文章✨

有別於過去的傳統 MV!老師堪比廣告的宣傳影片!

而除了教育之外,蔡佩娟老師也積極地籌辦個人獨奏會、舉辦各式講座;同時,嘗試與商業合作,用有別於傳統 MV 的風格,以近似廣告的手法拍攝宣傳影片!

這是老師結合今年推出的新專輯「框架。自由」,所做得三支宣傳影片的其中之一。特別的是,為了要讓聲音與畫面完美結合,不僅腳本來自於老師之手,連毛片也經由她親自剪輯。裡面的對白:「生活裡有一種熱情,叫做駕馭的快感。如果李斯特活在現代,也會愛上駕車的操控感。」更使音樂與生活完美結合。

鋼琴獨奏專輯「框架。自由」收錄了巴哈、海頓、李斯特、史克里亞賓的作品。圖/蔡佩娟老師提供

至於當初怎麼會有這個構想?老師說,她過去就曾經以 #音樂在生活裡的各種姿態 為名,倡導「音樂在生活裡無處不在」的這個概念。

這一次也近似於此,好比上面這支以李斯特為主題的影片,是用鋼琴與汽車作連結(兩者的「右腳」都別具意義,一個要用來踩油門、另一個則是踩踏板);而在另一支以史克里亞賓為主題的影片裡,則是用度蜜月與作品創作背景結合,再用「你又怎麼知道,度蜜月的史克里亞賓,不是既深感幸福.又帶著害怕失去的恐慌」一段話,與生活中的情感融為一體。

使看影片的我們,不僅會被畫面中的樂音和畫面深深吸引,某個瞬間也會覺得音樂與自己好靠近,並切實地存在於生活當中。

音樂與人之間的關係?你的解答是什麼呢?

談到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個概念,就要回歸到我們開頭提到的——「音樂與人之間的關係」。

雖然說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對於就讀科班的孩子、音樂系畢業的畢業生來說,音樂與他們的關係或許不僅僅是如此,也會多了幾分生存與上台的壓力;而對於一般單純喜歡音樂的人來說,音樂搞不好多了幾分療癒,以及擁抱內心某部分脆弱不堪的深度涵意。

而對老師來說,音樂與他的關係又是什麼呢?老師笑稱,音樂讓她得以更認識自己、情感能更真實流露之外,更發掘到自己的不同面向。

那你呢?對你來說,音樂與你的關係又是什麼?歡迎在底下跟我們分享!

✨想聽更多關於本集 Podcast 的內容,歡迎點集以下連結聆聽✨

※如果你很喜歡「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這個概念,不妨也可以聽聽這集 Podcast!《不是缺少音樂而是缺少發現?猜猜身邊的超熟悉旋律!ft. Amanda 音音有代誌|Ep 103》※

Karen Lee
Author: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