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饒舌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台北登場 父子情結譜寫世代共鳴

本篇字數:919 字閱讀時間:2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919 字閱讀時間:2 分鐘
由綠光創藝投資出品、嚎哮排演聯合製作的台語饒舌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於 10 月 3 日至 12 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熱烈上演。該劇歷經五年籌備,耗資逾新台幣千萬元,融合台語饒舌、嘻哈元素與家庭題材,以「戲中戲」形式重塑鄭成功與父親鄭芝龍的歷史情節,轉化為現代家庭故事,引領觀眾探討「成功」的多元定義,喚起跨世代的情感共鳴。
《別叫我成功》靈感啟發自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漢密爾頓》,故事從一間面臨都更的成功廟展開。廟務主委鄭萬里為守護家園,籌辦藝術節以振興地方,卻意外迎來多年未歸的兒子鄭馬豪。父子間因理念分歧爭執不斷,父親堅守傳統與祖先信仰,期盼兒子承擔家族期望;兒子則追求自我實現,試圖掙脫傳統束縛。劇情透過父子關係的拉鋸,呼應歷史上鄭成功與鄭芝龍的對位,交織出家族、認同與時代變遷的深刻對話,帶領觀眾在幽默與感動中反思「成功」的意義。
此劇由嚎哮排演以其獨創的「嘐潲式」劇場風格打造,創辦人黃建豪與蕭東意聯手作曲家張清彥,融入嘻哈與 R&B 元素,創作原創音樂。劇中台語與華語交錯,貼近台灣日常語境,並轉化為節奏密集的 RAP,開創音樂劇新穎的表演語言。黃建豪分享創作過程時表示:「我和張清彥一邊討論劇情、一邊即興創作,劇本與音樂就像活著般自然生長。」他指出,這種長線製作模式讓作品得以反覆試演與精進,逐步走向成熟。
主演兼共同創作者蕭東意則透露,這是他首次挑戰音樂劇演出:「我們嘗試打造『嚎哮式音樂劇』,在結構中保留即興發揮的空間,讓每場演出都充滿『活戲』的現場魅力。」這種實驗性美學結合流行節奏與舞台語彙,為台灣劇場注入新鮮能量。
綠光創藝董事長吳念真在首演記者會上表示,這是綠光首次與外部劇團合作出品,期望透過跨世代攜手,讓台語音樂劇走進更多觀眾心中。他說:「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遠,這部劇是台灣原創藝術的驕傲。」內容開發總監吳定謙則強調,該劇兼具娛樂性與深度,以輕快語言與音樂包裝家庭、認同與歷史等議題,適合各年齡層觀眾,從角色故事中找到共鳴。
※你可能有興趣:《唐美雲歌仔戲團新作《夢在海潮那邊》10 月震撼登場 開啟浪漫刺激的冒險》※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