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屆傳藝金曲獎落幕 《陳必先的貝多芬計畫》獲最佳演奏獎

本篇字數:1,157 字閱讀時間:2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1,157 字閱讀時間:2 分鐘
第 36 屆傳藝金曲獎頒獎典禮昨晚於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登場,以「代—換景 cue36 請走」為主題,頒發 21 項大獎,展現傳統藝術在跨界融合與世代傳承中的蓬勃生命力。
旅居海外的鋼琴家陳必先以《陳必先的貝多芬計畫──以時間入味的傳奇》獲得「最佳演奏獎」。「 1960 年 8 月 23 日,我九歲離開臺灣,至今仍記得那天的情景。感謝臺灣觀眾的愛與專注,每次回來演奏都像回到家。」陳必先談及演奏心境時說:「孤獨是真實的,但在音樂中不孤單。音樂包含人生的一切,幸福從苦難中解脫,承受的苦難愈多,幸福愈大。」
音樂類特別獎頒發給已故音樂家陳茂萱,兒子陳學毅領獎時說:「父親最大的期待,是讓他音樂創作中的濃厚臺灣精神繼續被傳唱與演奏,讓臺灣獨特的音樂文化代代珍惜。」陳茂萱以複節奏與不規則節奏設計,融合西方曲式與中國調式,創作出屬於臺灣的音樂語言。作為音樂教育家,他積極改革臺灣音樂教育,編撰本土化教材並建立完整教育系統,為臺灣音樂文化奠定深厚基礎。
本屆「最佳演唱獎」由陳嬿朱以專輯《滿空飛》奪得。她在台上難掩激動,表示:「第 29 屆時曾入圍,沒想到多年後能站上這舞台。這張專輯由我教了近 9 年的學生伴奏, 7 首曲目皆由他們參與,我唱他們伴奏的《滿空飛》正是其中之一。希望這能為學生開創發展空間,也讓南管音樂繼續傳承。」
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得主林吳素霞從文化部長李遠手中接過獎座,感性表示:「音樂是一世人的事,希望南管這門藝術能永遠傳下去。」她回憶 4 歲起學習南管, 70 餘年來在眾多前輩指導下,特別是父親吳再全的教誨,讓她沉浸於此。她強調傳承的重要性:「感謝我的學生,他們是傳承的火種,希望他們能開枝散葉,讓南管音樂繼續流傳。」林吳素霞一生致力南管推廣, 1993 年創辦「合和藝苑」,並於 2006 年起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任教,將南管納入正式課程,近年更投入資料整理與出版,確保南管藝術永續傳承。
本屆最大贏家為音樂類鄭榮興,其作品《傳聲錄.泗水關》勇奪「最佳專輯製作人獎」與「最佳傳統音樂專輯獎」,而其榮興工作坊的《大山客》則獲「最佳影音出版獎」,父女聯手抱回 3 項大獎。戲曲表演類「最佳年度作品獎」由二分之一Q劇場的《青姬》獲得,行政總監兼製作人梁孟君代表領獎,強調:「優秀的音樂設計需要出色的演奏者,才能將作品靈魂傳遞給觀眾。」導演戴君芳以《孟婆客棧:冥星雙飛俠》獲「最佳導演獎」,並以劇中角色掙脫雷峰塔的意象,獻給「敢做自己的人」,期許帶給觀眾精神力量。
※你可能有興趣:《【傳藝金曲 35】江文也紀念專輯不負眾望,音樂類特別獎得主駱維道:音樂創作要有「蕃薯味」》※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