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女生不能當指揮?打破藩籬的首席指揮家

本篇字數:1,719 字閱讀時間:3 分鐘

《 首席指揮家 》 講述了安東尼婭‧路易莎‧布里科(Antonia Louisa Brico)在 20 世紀初期,面對由男性掌握的古典音樂世界,如何突破性別框架,指揮柏林愛樂、並成為第一位指揮紐約愛樂的女性指揮家的故事。

想像你是個熱愛音樂的人,然而,你想要學琴,琴卻被養父母砸爛;你想上課,卻被鋼琴老師性騷擾;你好不容易獲得出國學習的機會,卻被最親的男朋友反對。你會怎麼選擇呢?身處在一個因為性別而限制了你的夢想的時代,你會堅持下去?或是順從社會氛圍放棄呢?

我們的女主角安東尼婭選擇突破一切反對的聲音,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終於登上世界頂尖交響樂團的指揮台。創辦了第一個女子交響樂團,得到當時第一夫人羅斯福夫人的關注。

女生就是要演奏「優雅」的樂器?

從電影看來,她確實突破了性別的藩籬,但現實是,在安東尼婭的一生中,雖在各個不同的樂團擔任客座指揮,卻沒能成為任何一個樂團的首席指揮。直至現在,在許多著名的樂團中,仍能看到以男性團員為主的現象,特別是指揮。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性別平權的意識普遍,這樣的狀況已經開始轉變。美國媒體《石英財經網》(Quartz at Work)在  2018  年針對世界頂尖的樂團進行統計調查,發現在 22 個樂團、2,438 位團員中,有 1,677 位男性,比率高達 69%。從樂器的比例來看更是如此,相對於豎琴、長笛和小提琴大多是女性,銅管樂器、打擊樂器的女性團員非常少。

大提琴教育家艾美・菲爾普斯(Amy Phelps)在她的博士論文中提到,體積較大的樂器常被認為是較為男性化的,而且演奏時表情會扭曲的樂器更是常被認為不適合女性。在電影中,安東尼婭的鋼琴老師聽到她要當指揮家時也問了她一句,「妳要像男人一樣狂野地揮著指揮棒嗎?」也許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指揮,以及銅管樂器的演奏者以男性居多。

不過,從現在樂壇中的演奏家、指揮家來看,女性的比率也漸漸開始提高了。像是現今活躍於世界舞台的女性指揮家米爾加·格拉日尼特-蒂拉(Mirga Gražinytė-Tyla)、勞倫絲·埃奎比(Laurence Equilbey)、艾蘭卓雅・德拉・帕拉 (Alondra de la Parra)等等。越來越多的女性指揮家擔任頂尖樂團的常任、首席指揮,團員的性別比例也有慢慢平衡的趨勢,雖然這是一段漫長的路,不可能在三五年間就突然完成改變,但相信未來,會看到更多的女性在舞台上綻放光芒。

指揮家尼婭‧路易莎‧布里科指揮的姿態 圖/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undesarchiv_Bild_102-09203,_Antonia_Brico.jpg
指揮家尼婭‧路易莎‧布里科指揮的姿態 圖∕Wikimedia Common

結了婚,就要放棄事業嗎?

除了刻劃女性在職涯中受到的限制,這部電影也帶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不論是鋼琴老師的妻子,或是曾為鋼琴家的指揮的妻子都因為婚姻被「關」在家裡。他們不再有自己的事業,因為家庭而犧牲,這也是安東尼婭拒絕了男友法蘭克的求婚的原因,他對於「妻子」這個角色的期許,等於是要安東尼婭結束自己好不容易堅持下來的夢想,就像過去的女性音樂家,往往在結婚之後被迫停止自己的事業。

法蘭克在父母的安排下與其他人結婚,不過,當主角邀請法蘭克觀賞她的女子樂團演出,這時的法蘭克卻以「要在家照顧孩子」為由婉拒了,從這可以看出在他身上,性別角色已經得以轉換,照顧孩子不是女人的責任,這也就對比了鋼琴老師在聽到安東尼婭想成為指揮時,一口要她放棄,「找個人嫁了,在家照顧孩子」。不過最後,法蘭克還是選擇前往演出,並在爆滿的音樂廳裡,拉著一張椅子,坐在舞台前方,就像當初的安東尼婭一樣。

你就是自己夢想的主人!

不管是安東尼婭或是導演瑪利亞‧彼得斯,她們都是經過一番心力才得以達到自己的目標和夢想。安東尼婭處在一個女性不能成為指揮的年代,而瑪利亞‧彼得斯當初想拍攝這部電影時,因為要拍攝的是一個「女性主角」所以籌募不到資金,只好先去製作其他電影作為《首席指揮家》的資金來源,前後總共花了 15 年的時間才終於完成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所呈現的不只是「安東尼婭」這位指揮家的故事,也是導演瑪利亞的故事,更是每個在追求夢想的過程遇到阻礙的人的故事,不管是任何性別、族群、宗教的人,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的夢想的權利,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你也曾在追求夢想的路上遇到過困難阻礙嗎?和我們分享你的經驗吧!

《首席指揮家》導演瑪利亞‧彼得斯(Maria Peters)因為沒有資金無法拍攝這部電影,花了15年才得以順利完成。 圖/Wikimedia Common

《首席指揮家》中文版電影預告

音音有代誌|珈編
Author: 音音有代誌|珈編

曾任音音有代誌的編輯,從小學音樂後來跑去讀別的科系最後又回到音樂的世界。有一點點奇怪有一點點可愛,是貝多芬、Day6、小提琴家陳銳和金本索里的狂熱粉絲。

音音有代誌|珈編
曾任音音有代誌的編輯,從小學音樂後來跑去讀別的科系最後又回到音樂的世界。有一點點奇怪有一點點可愛,是貝多芬、Day6、小提琴家陳銳和金本索里的狂熱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