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奔騰在藝術之間,金馬主題曲更出自她手——關於臺灣長笛教母樊曼儂

本篇字數:2,334 字閱讀時間:4 分鐘

大氣、溫暖、直率,像顆只要你願意上前,就會給你無限庇蔭的大樹。

這是我對臺灣長笛教母、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兼藝術總監樊曼儂的初印象。雖然時序進入寒冬,但她的光,卻炙熱地照進我心。

教母背後的管樂之父爸爸

長笛教母背後,藏著管樂之父爸爸。身為軍樂發展重要代表人物、豎笛演奏家的樊爕華,使得軍樂隊成員有機會接受更好的音樂教育,讓示範樂隊不只是示範樂隊,一躍為國家一流演奏樂團,指揮、演奏及編作曲能力都有一定水平,是當時音樂科系師資來源的重要推手。

從小,樊曼儂在爸爸薰陶之下,有良好的音樂教育啟蒙,不僅學鋼琴、長笛,還有許多見到音樂圈名師的機會。然而,這樣的時光只持續到她 21 歲——那天,天空突然從晴轉成雷聲隆隆,爸爸走了。

「我們沒有一個人有危機意識,不知道爸爸其實隨時要走了,後來真的必須搶救,也沒能救回來。」樊曼儂道

44 歲的爸爸因為心肌梗塞突然驟逝,給她留下了深切懊悔。如果能早一些有危機意識、早一些警覺到爸爸的不對勁,或許迎來爸爸的結局不會是如此。

為了紀念軍樂指揮家樊爕華的貢獻,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應用藝術學系主辦了《樊華歲樂》🔽

從教學中找到自己

爸爸走了之後,樊曼儂繼續在音樂之路前行。在當時台灣學管樂人口不多情況下,她天賦異稟,一路走來都很順利,考取五年制的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在的台灣藝術大學)後,因為長笛吹的好,畢業後更被學校留下來任教。

「但這些並不是我要的。」樊曼儂說。

29 歲的樊曼儂。圖/臺灣音樂館

學的過程太過順利,竟成為一樁壞事。樊曼儂不知道什麼是「學習困難點」,也不知道要怎麼從痛點下手、讓學生突破頻頸。她只想唱歌,想做一些以前自己沒嘗試過的事。

這樣的困境,一路到畢業後在藝專、文化學院〈現文化大學〉、華岡藝校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等多所院校執教才漸漸改善。她開始從教學中看見學生們缺乏的、自己能給予的,一來一往之間,漸漸掌握了教學精隨,優秀弟子們更散布無數:張翠琳、黃貞瑛、林薏蕙、馬曉珮、藍郁仙、劉兆哲、許佑佳、林尚蓉、陳雅菁、胡志瑋等人皆是。

「她不僅是『教母』,更是我一輩子的老師。」胡志瑋道。

長笛家胡志瑋。圖/胡志瑋長笛工作室/ HU, Chih-Wei Flute Studio 臉書

金馬奔騰

長笛演奏、教學看似就此一帆風順,但樊曼儂並不止於此。1974 年,樊曼儂赴美深造、進入波士頓大學藝術研究所就讀,成為她人生的重要轉折點,為後續「跨」出去的音樂鋪路。

六年之後,她譜下了氣勢磅礡、充滿原野力量的金馬獎主題曲《金馬奔騰》,是典禮創辦 17 屆以來,第一次擁有自己的主題曲。

想到金馬,就會想起《金馬奔騰》,就會想到電影人源源不絕的熱情,那股燃燒生命也要將此生奉獻給電影的熱情,那種此生即電影的無限生命力。

新象

長笛演奏家、作曲家,除此之外,樊曼儂還有一個身分:藝文活動推動者,有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兼藝術總監的身分。多年來,「新象」馬不停蹄地舉辦各式人文及自然活動,特別以藝術活動見長,與國際藝文界多次深度交流,好比享譽國際的鋼琴家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傅聰、瑪莎.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長笛大師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尼可萊(Aurele Nicolet)等人均在新象邀請下來台演出,成功打開了觀眾的國際視野。

今年,新象帶來了莊東杰與德國波鴻交響樂團大衛.弗萊訪臺首演-郭德堡之夜班諾德長笛演奏會等多場精彩演出,明年還將帶來鋼琴家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鋼琴獨奏會、協奏曲音樂會,以及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爵士大樂隊、百老匯經典音樂劇《真善美》等多場節目,持續推進在台的藝文活動,場場精彩。

「新象」成功讓國際走入我們、更讓我們走向國際(將數個藝術團隊和節目推向國際舞台),貢獻頗多,是台灣不可或缺的文化藝術先鋒。圖/截自新象官網

穿越時代,樊曼儂用不同方式在音樂人、藝術人心裡深耕,連金馬也有她的影子。她還是當年那個對音樂始終滿懷熱情的小女孩,只是成為了許多人心中不可或缺的長笛教母,成為了觀眾欣賞國際精彩節目的幕後推手,成為了藝術這片磅礡的大海下,無可替代的波動靈魂。

Karen Lee
Author: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

Karen Lee
❝什麼都忘了不要緊,跟著心裡面的燕子,就不會迷路❞ - 音音有代誌的編輯。正在改變形狀的世界裡試著不要改變太多自己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