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成為生命的動機 —— 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李斯特《巡禮之年》響起的四個時刻

嘿,你知道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的「巡禮之年」,其實是源自一首古典樂嗎?

本篇字數:4,197 字閱讀時間:7 分鐘

是否有那麼一首曲子,每當聽見時,總會喚起你無限的回憶?可能是一個畫面,也是內心最深處的情感……

不過,就像在不同年紀、不同階段觀賞同一部電影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觸;每次聽見同樣的音樂,也可能會牽動心中不同的回憶。在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就有著這樣的現象。
今天,想來聊聊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頻繁出現的李斯特鋼琴曲《巡禮之年》,以及多崎作的「巡禮之年」。

⚠️ 本文含有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劇情內容,請斟酌閱讀 ⚠️

村上春樹,和他的音樂愛

細膩地描寫視覺的每一個角落,並且不忘透露出人物的性格,這是村上春樹 2013 年出版的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其獨樹一幟的沉鬱文字風格,以及善於刻劃角色內心的筆觸,使他在文學界中大概是無人不曉的等級。他擅長的寫作體裁是小說及散文,著名的作品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刺殺騎士團長》等。

然而,對村上春樹而言,有那麼一件事物,是和文學同等重要的——甚至有可能比文學還重要一點點。

音樂

「經常在作品中寫音樂」是村上春樹有名的特色之一。他年輕時,曾經和妻子一同經營爵士咖啡廳,除了會播放他收藏的唱片以外,也會邀請音樂人前來表演。在咖啡廳中的一台直立式鋼琴,是一杯咖啡的最佳佐料。

不論搖滾、爵士還是古典,只要是好音樂,一切都將成為村上春樹的收藏。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的故事中,也同樣多次出現音樂的蹤跡。

其中,出現頻率最高、重要性也最突出的音樂,即是出現在書名中的「巡禮之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鋼琴曲《巡禮之年》。小說中,最常被提及的,是《巡禮之年》三冊中的第一冊,第八首〈鄉愁〉(Le mal du pays)。

在多崎作生命中,響起李斯特《巡禮之年》的四個時刻

《巡禮之年》(Années de pèlerinage)是李斯特在 1839 至 1877 年間斷續寫成的鋼琴獨奏曲,描繪了李斯特旅居瑞士及義大利的經歷,以及內心的感悟。《巡禮之年》共由 26 首樂曲組成,分成三部份——或說三年:「第一年:瑞士」(Première année: Suisse, S. 160,1855)、「第二年:義大利」(Deuzieme année: Italie,S. 161, 1858)及「第三年」(Troisième année, S. 163,1883)。

※ 關於李斯特〈鄉愁〉(Le mal du pays)的介紹請看這一篇:用一首樂曲,喚起對故鄉的思念 ——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第八曲〈鄉愁〉

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講述一位 36 歲的鐵道工程師多崎作,在朋友木元沙羅的鼓勵下,決定去拜訪大二那年不知道為何突然拒絕和他聯絡的高中好友們,展開一場「巡禮」。而在整個故事中,李斯特的《巡禮之年》猶如推進他生命前進的動機一般,分別在多崎作人生的重要時刻出現。

今天,編輯整理出了四個故事中李斯特《巡禮之年》音樂響起的時刻,帶你一同走入多崎作的內心世界……

小說的開頭,以一句話點出了時間點,以及主角多崎作內心深邃無比的黑暗。

這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源自於多崎作高中時四位「充滿顏色」的好友——赤松慶、青海悅夫、白根柚木及黑埜恵里。在五人組中,唯獨多崎作的名字中沒有色彩,使得本來就認為自己「普通、毫無特點」的他,感到更加自卑及無法融入。

就在多崎作離開家鄉名古屋、前往東京讀大學的第二年,多崎作毫無預警地被留在名古屋的四位好友斷絕聯絡。

被絕交的恐懼,加上內心深處的自卑,將多崎作推入了深深的谷底。特別的是,這段生不如死的日子,在多崎作身上反倒風平浪靜。他並沒有茶不思飯不語,也沒有真正為期待的死亡付諸行動——只是,時間滴答向前走著,彷彿只有他靜止在原地,像軀殼般徒然度日……

  • 第一個時刻:學弟的推薦,以及高中的回憶

在東京讀大學的日子就這麼延續著。在被四位舊友遺棄的一年半後,多崎作總算交了一個新朋友:對方是在大學的游泳池中認識學弟灰田。兩人曾經相當親近。熱愛音樂的灰田,介紹了李斯特的〈鄉愁〉給多崎作。

而熟悉的樂音,也悄悄地勾起了多崎作的一片回憶……

在多崎作的高中回憶中,「白妞」白根柚木經常演奏這首曲子。而灰田當天播放的,是俄國鋼琴家拉札.貝爾曼(Lazar Berman,1930-2005)的演奏。

  • 第二個時刻:偶然撞見的、不想看見的畫面

大學畢業後,多崎作如願成了一名鐵道工程師。36 歲那年,是多崎作人生的轉機——他遇見了知性的女性木須沙羅。沙羅硬生生地將多崎作藏在心中深處的回憶抽了出來,鼓勵他解開心中的結。

於是,照著沙羅的建議,他返回故鄉名古屋,分別見了當年的好友一面:在名古屋的公司上班的「藍仔」青海悅夫、「紅仔」赤松慶,以及遠在芬蘭組織家庭的黑妞黑埜恵里。李斯特《巡禮之年》的第二次響起,即是在多崎作搭上往芬蘭的班機的前一夜。

當年,灰田留下了這張唱片(LP),也讓多崎作的閒暇之餘,便會播放這張唱片。因為這種唱片技術的限制,最多只能收錄約 33 分鐘的音樂,而〈鄉愁〉即是唱片第二面的第一首曲子;因此,多崎作會從〈鄉愁〉開始,聽到第二年《義大利》的第四曲〈佩托拉克十四行詩第 47 首〉。

灰田和白妞,兩個離開多崎作生命的人——這首〈鄉愁〉,即是能將三個人重新聯繫在一起的「血脈」。每當聽見這段音樂,總能讓多崎作的回憶鮮活起來。

然而在這天,這首曲子卻有了新的連結。

那天傍晚,多崎作遠遠望見了沙羅和一名中年男人並肩而行的畫面。沿著身型的輪廓望去,他很快地便注意到了兩人緊扣的十指,以及沙羅臉上漾著的笑容。

是夜的〈鄉愁〉,是關於心的,是關於左胸的疼痛的。

  • 第三個時刻:與昔日友人一同回憶過去

在芬蘭的首都赫爾辛基北方,有個稱作赫曼林納(或譯「海門林納」,芬蘭語:Hämeenlinna)的城郊。每年夏天,「黑妞」黑埜恵里會與家人居住於赫曼林納湖畔的一棟木造屋子。

多崎作的突然造訪意外地順利——他見到了黑埜恵里。正巧,對方的心中也埋藏了想訴說的話語。談話的途中,黑埜恵里將李斯特《巡禮之年》的 CD 放進了播放機中。

音樂,是兩人追憶過往的方式,更是敲碎心牆的媒介。

黑埜恵里收藏的版本,是奧地利鋼琴家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1931-)的演奏。多崎作在第一次聽到這個版本時,不禁與聽習慣了的貝爾曼的演奏做了比較:「他的演奏可能稍微耽美一點。這個演奏非常精采,不過與其說是李斯特的音樂,倒有點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格調。

  • 第四個時刻:喚起縈縈的思念,回顧自己的「巡禮之年」

回國後,多崎作回到了工作的日常中。見過昔日好友,多崎作心中的結彷彿幾乎被解了開來——然而,曾經纏繞過的繩子,仍然留下了些許的摺痕;或是,在解開時也可能弄上了新的痕跡。他一面整理好友傾吐的言語,構築當年好友遺棄自己的真正原因,也面對了自己對沙羅的情感。

一個夜中,他將貝爾曼的唱片放上轉盤,摁下指針。

唱片機流淌的樂音,將他拉進了芬蘭的湖畔,又將他的心悶給拽了出來。興許對多崎作而言,李斯特的《巡禮之年》不僅是代表著一段過往,也是生命重新開始轉動的動機。

赫曼林納湖景。

對多崎作而言,李斯特的《巡禮之年》是他生命前進最好的註釋。

那麼,是否也有一段音樂,緊緊連結著你的「巡禮之年」呢?

希望看完今天的介紹後,能讓你對「巡禮之年」以及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有更深的體會。也歡迎分享給你所有喜歡村上春樹的朋友唷!

參考資料

  1. 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2013)
  2. 村上春樹《給我搖擺,其餘免談》(2008)
  3. BRUTUS,「村上春樹、2021年の「聴く。」(閱讀時間:2024 年 5 月 8 日)
張佩琪
Author: 張佩琪

2024 春實習生。學音樂的人。和小豬佩奇(佩佩豬)撞名。 喜歡古典音樂、J-POP,還有諧音笑話;不喜歡會把水壺和食物放在鋼琴上的人。

張佩琪
2024 春實習生。學音樂的人。和小豬佩奇(佩佩豬)撞名。 喜歡古典音樂、J-POP,還有諧音笑話;不喜歡會把水壺和食物放在鋼琴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