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藝術節壓軸鉅獻 馬里奧.貝努西《仁慈小酒館》首登臺灣
-5.jpeg)
本篇字數:886 字閱讀時間:1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5.jpeg)
本篇字數:886 字閱讀時間:1 分鐘
被英國《衛報》譽為「令人振奮的新銳才華」的 26 歲劇場鬼才馬里奧.貝努西( Mario Banushi ),將帶著「親情三部曲」終章《仁慈小酒館》( The Kindly Tavern )參加 2025 秋天藝術節。這部全劇無對白、以肢體、儀式與詩意光影構築的動人作品,將於 11 月 28 日至 30 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迎來臺灣首演。
《仁慈小酒館》以一盞從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帶出的霓虹燈招牌為核心意象,串起導演對亡父的追憶與告別。舞臺靈感來自貝努西祖母家帶有濃厚巴爾幹風情的白瓷浴室,老舊洗衣機、蹲式馬桶、空椅子,這些日常物件承載著家族記憶,也象徵父親永遠空缺的位置。在這個極度私密的場域,演員以身體語言呈現人類最原始的慾望與情感,對缺席的父親致以最深沉的哀悼。
「浴室是我們最赤裸的地方,不只是身體,還有靈魂。」貝努西說,「在這裡,我們經歷轉化,也經歷重生。」
全劇無一句對白,卻以宗教儀式般的節奏、狂烈與靜謐交錯的肢體動作,以及希臘國寶級民俗歌手薩維娜.揚納圖( Savina Yannatou )跨文化即興人聲,構築出令人屏息的詩意氛圍。揚納圖的歌聲融合地中海、猶太與巴爾幹傳統,超越語言,直接觸及痛苦、思念與愛的純粹核心,如同記憶的低語、哀悼的迴響,為這場「主角缺席的告別儀式」注入靈魂。
貝努西強調:「有些感受無法用言語表達,請不要抱著『理解』的企圖而來,會發生的,就會發生;會感受到的,就讓它被感受。」
1998 年出生於阿爾巴尼亞、 6 歲隨家人移居希臘的貝努西, 26 歲已成為歐洲劇場最受矚目的新世代導演。「親情三部曲」前兩部《妊娠紋》( Ragada )與《再見,琳蒂塔》( Goodbye, Lindita )分別描寫親生母親與繼母,生死交錯、令人震撼。《再見,琳蒂塔》曾獲塞爾維亞 BITEF 劇展特別獎與 Politika 最佳導演獎;《仁慈小酒館》2023 年雅典首演後巡迴歐洲多國,場場完售,獲《衛報》盛讚「絕對充滿詩意,令人驚嘆」。
受國家兩廳院之邀,貝努西首度來臺駐館一個月,他感動地表示:「我看見我們與這片遙遠土地上的人們有多麼不同,卻又在根本上如此相似。臺灣的文化、傳統與歷史深深啟發了我。」
※你可能有興趣:《集結九國藝術家 2026臺灣國際藝術節16檔節目 邀觀眾發現劇場能量》※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