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兩廳院「青銀共創」以藝術搭建跨世代橋樑 人生道具盒開啟記憶對話

本篇字數:829 字閱讀時間:1 分鐘
關於這篇文章,你覺得?
喜歡0
難過0
驚訝0
有趣0
本篇字數:829 字閱讀時間:1 分鐘
國家兩廳院 2025 年樂齡計畫「青銀共創」系列,首度將劇場後台的佈景製作室轉化為跨世代共創空間,邀請 18 至 35 歲的青年與 55 歲以上的樂齡世代,共同打造「人生道具盒」。透過為期四週的課程,參與者以記憶為素材,從靈感汲取、敘事建構到設計製作,青銀世代在分享故事與交換觀點中,將物件重塑為盛裝記憶的容器。不僅活化感官與心智,更開啟跨世代對話,讓年輕人與長者在藝術創作中相互理解、彼此靠近。
國家兩廳院自 2021 年起推動「青銀共創」計畫,以藝術促進跨世代合作與文化參與。今年計畫突破傳統藝術演出形式,結合劇場佈景製作室,融入承載記憶與情感的物件,讓參與者在具體的共創過程中交流生命經驗。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表示:「佈景製作室本身充滿故事與歷史,此次成為跨世代分享記憶的『道具盒製作所』。參與者在創作中不僅打開對話,更透過道具盒重塑彼此的生命經驗,找到靠近彼此的方式。」
課程由物件劇場藝術家曾彥婷帶領,以「釋放」、「迷惘」、「選擇」等 12 張字卡引導分組創作。學員從五感觀察物件開始,逐步將抽象詞彙轉化為具象故事,例如以「選擇」為主題,探討婚姻抉擇的生命片段。最終,青銀世代攜手完成一只只「人生道具盒」,宛如小型舞台或人生行李箱,承載記憶與交流的軌跡。
參與者分享,四週的共創歷程讓他們重新認識彼此。一位青年表示,過去不擅與人分享想法,此次經歷讓他感受到深度交流的價值;另一位青年則從最初試圖融合兩代想法,到體認「做自己就好」,在作品中保留各自特色。樂齡參與者也深受啟發,一位長者坦言,與年輕人合作讓他學習協商與妥協,打破對跨世代合作的刻板印象;另一位則表示,起初擔心代溝,卻在共創中發現年齡差異並未阻礙共鳴。
作為樂齡計畫另一亮點,「青銀有約:秋天思辨版」將於 11 月登場, 9 月 8 日起於兩廳院官網開放報名。活動邀請參與者欣賞秋天藝術節作品《再見狗日子》,並由藝術家王宇光與陳韻文帶領工作坊,透過表演藝術引導青銀世代探討價值觀與世代溝通,促進深度對話。
※你可能有興趣:《藝術零距離!兩廳院邀金門學生體驗爵士樂》※
這是音音有代誌的商業合作專屬帳號!想用最有趣的方式,告訴你關於藝文的各種事。 如果你也有藝文資訊想讓我們告訴大家,歡迎將新聞資料寄到這邊:inintomusic@gmail.com
我們將使用Cookies來追蹤並了解您的瀏覽體驗,包括個性化內容與頁面瀏覽追蹤;如按下同意或繼續瀏覽,即表示您接受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本網站使用Cookies的詳細的資訊,請參閱隱私權說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