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導演奧托.申克(Otto Schenk)辭世享年 94 歲,以執導大都會歌劇院《尼貝龍根的指環》聞名

奧地利演員、歌劇及戲劇導演 Otto Schenk  圖/© ServusTV 攝/Leo Neumayr

本篇字數:2,680 字閱讀時間:4 分鐘

近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Vienna State Opera)公布了奧地利著名歌劇、戲劇舞台導演奧托.申克(Otto Schenk)9 日(奧地利當地時間)於伊爾湖(Irrsee)附近別墅逝世、享耆壽94歲的消息。

Schenk 以忠於歌劇原著的執導風格以及與設計群共構華麗的舞台設計聞名於世尤以 1986 年至 1989 年間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執導的華格納《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四部曲【註一】最為人所知,更有許多製作被大都會歌劇院列為保留劇目超過 20 年,對全球歌劇界影響深遠。

從演員到導演、從戲劇舞台到歌劇舞台

Otto Schenk 在執導輕歌劇《蝙蝠》(Die Fledermaus)時,還同時飾演了獄卒浮羅許(Frosch)一角。 圖/ORF-Logo TV-Programm 攝/Peter Simonischek

Schenk 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曾在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短暫學習法律,後轉至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縮寫MDW)的馬克斯.萊因哈特戲劇學院(Max Reinhardt Seminar)學習表演。

1950 年代,畢業後的Schenk的戲劇演員生涯始於維也納青年劇院(Theatre der Jugend);1960 年代,他的演藝觸角又伸即至導演一職,首次執導的作品為美國劇作家尤金.奧尼爾 (Eugene O’Neill)的《啊,荒野!》(Ah, Wilderness!)。

1957 年,Schenk首次涉足歌劇界,於薩爾斯堡州立劇院(Salzburger Landestheater)執導了他的生涯首部歌劇:莫札特《魔笛》(Die Zauberflöte)。而後,他又憑藉執導阿班.貝爾格(Alban Berg)的《露露》(Lulu)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取得了巨大成功,遂開始擔任該歌劇院常駐歌劇導演,此後與維也納國家歌劇院(Vienna State Opera)開啟長達 50 年的合作,共帶來 31 部導演之作。

1950 年至 1997 年間,他曾在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中演出高達兩百餘次,並曾在 1968 年至 1988 年擔綱該藝術節戲劇總監(Director of Drama)。

不僅如此,Schenk 還曾在自己所導演的歌劇製作中登台演出!1986 年至 2003 年間,Schenk在執導大都會歌劇院的小約翰.史特勞斯輕歌劇《蝙蝠》(Die Fledermaus)時,飾演了獄卒浮羅許(Frosch)一角。

舞台表演外,他也曾涉獵電影領域,曾出演超過 30 部電影。

比起使用現代手法詮釋,他選擇忠於原著

Otto Schenk 擔任導演的大都會歌劇院《尼貝龍根的指環》最後一部曲「諸神的黃昏」劇照。 圖/The Metropolitan Opera

Schenk 亦於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執導多部歌劇作品,自 1968 年普契尼歌劇《托斯卡》(Tosca)為始,並以 1996 年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喜歌劇《帕思夸雷先生》(Don Pasquale)(Don Pasquale)為終,期間共執導 16 部作品。

不過,當年,已有 25 年歌劇導演經驗、收穫聲譽無數的 Schenk,原先是想婉拒這次的執導機會,他曾隱晦表示,原因在於,其中牽涉一些原則性問題,並補充,「《尼貝龍根的指環》是我所鍾愛的作品之一,但我認為自己現階段的能力尚不足以支撐起我心中的那份期待與喜歡。」「因此,比起走進作品、牽涉其中,我更傾向於用欣賞的姿態優游於這部歌劇之中。」

另外,Schenk 也分享自己對歐洲歌劇界的觀察,他說,「大環境普遍存在一種『闡釋作品』的心態。我發現,每個人都亟欲向觀眾展示自己導演手法下的《尼貝龍根的指環》、想讓人看到自己對這部作品的想法。」「比起傳達華格納的作品,他們更想做的是揭露自己對華格納作品的想法。」

這樣的選擇,為他普遍收穫大眾及評論家好評的同時,也為招致了不少批評聲浪。面對評論,他曾在 1986 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中表示,自己想製作的正是一個風格浪漫、宛如古老童話般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對於自己的選擇,他坦言:「有點自豪」。

1989 年一篇發表於《紐約時報》的文章也為 Schenk 聲援,美國音樂評論人多納爾.赫納罕(Donal Henahan) 寫道,「針對大都會歌劇院『逆時代潮流』(trend-bucking)的歌劇製作引起廣泛疑惑……雖然對華格納作品進行全然的重新定義可能會激發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重新思索,但向原作致敬的舞台表演也不失為一種有用的抗衡。」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及大都會歌劇院外,Schenk 亦受邀於柏林國立歌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倫敦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以及漢堡國立歌劇院(Hamburgische Staatsoper)等場館擔任歌劇導演。

各界悼念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行政總監保丹.羅西奇(Bogdan Roščić)表示,「Otto Schenk 是我們劇院史上不可或缺、難以忘懷的一章。」「對於失去這樣一位以深厚的知識為根基、用自然且無畏的態度面對作品,並透過劇院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資源,將歌劇出色傳遞給廣大觀眾的歌劇導演,此處獻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深切悼念。」

薩爾茲堡音樂節藝術總監馬庫斯.辛特霍瑟(Markus Hinterhäuser)則稱 Schenk 為「一位偉大且傑出的先鋒藝術家」,並點出 Schenk 在數十年間對音樂節不同面向產生影響,「作為演員,他是舞台上一股深受觀眾喜愛的力量;作為導演,他創造了劇場歷史,屢獲觀眾、評論家讚譽;作為音樂節董事會一員,他在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時代【註二】晚期的動盪時期,成功領導了音樂節戲劇部門。」

註解

  • 【註一】《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四部曲:
    指的是華格納歷時 26 年所寫、由四部歌劇作品所構成的史詩歌劇,分別是:序夜《萊茵黃金》(Das Rheingold)、第一夜《女武神》(Die Walküre)、第二夜《齊格菲》(Siegfried),以及第三夜《諸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
  • 【註二】卡拉揚時代:
    係指在 1957 年直到 1988 年的這段期間的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因奧地利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在這 31 年間年年參與的音樂節,因卡拉揚年年登指揮舞台上、無役不與,該期間遂被稱作「薩爾茲堡音樂節卡拉揚時代」。 

※想深入了解近年文中所提及的薩爾茲堡音樂節的新聞?傳送門在這:《重啟歌劇復刻!2024 薩爾茲堡音樂節藝術總監 Markus Hinterhäuser 對多部歌劇再製作》※

※至於文中所提到的華格納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相關內容在這哦:《歌劇也能出續集?華格納與他的尼貝龍根指環宇宙!》※

林采霓
Author: 林采霓

長了一張厭世臉,內心卻很浪漫感性,喜歡民謠、靈魂樂、80-90年代華語流行樂。 小時候想讀中文系,長大卻意外讀了法律,最終仍逃不過依循天性使然的宿命,於是與文字及表演藝術一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期許有天能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不僅是達標的誠意,為世界帶來即便微小,卻正向的漣漪。 找她這邊請:veralin9661@gmail.com

林采霓
長了一張厭世臉,內心卻很浪漫感性,喜歡民謠、靈魂樂、80-90年代華語流行樂。 小時候想讀中文系,長大卻意外讀了法律,最終仍逃不過依循天性使然的宿命,於是與文字及表演藝術一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期許有天能透過文字,讓讀者感受到不僅是達標的誠意,為世界帶來即便微小,卻正向的漣漪。 找她這邊請:veralin9661@gmail.com